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心情句子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时间:2023-09-04 16:49:51 心情句子

张策/文

我的微信圈里大多是做文化工作的朋友,因此就文化的话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是很平常也很有意思的事情。近日,就一段所谓文化的“四句话定义”,大家又热烈地讨论了一回,不禁让我有了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四句话是很多人认可的,大意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四句话出自何处,我没有考证。只是觉得,这几句话与其说是文化的定义,不如说是文明的定义。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在很大程度上相似甚至相融合的概念。它们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的文明中,也同样包含着狭义的文化。这话说着有些拗口,像绕口令,但如果让我们举例说明的话,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中华文化中,当然包括了文明程度的要求。而说到中华文明,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文化的内涵。这样的宏大题目,是多少篇论文也未必说得清的,我们这里只从狭义的文化与文明角度来评论这四句话,那么就不难理解,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个体的文明要求。

这四句话之所以受欢迎,其实也恰恰是因为它是针对每个人的文明程度而言的,容易引起共鸣。就一个人来说,文化和文明的差别会很明显。我有一位在基层工作的警察朋友,他就说过:在处理纠纷或者上访事件时,常常会发现有文化的人比农村的乡亲更不讲理。这话是否偏激,暂且不论,但有文化而不文明者,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比比皆是。更有极端者,出于妒忌或者其他,堂堂博士会给室友下毒。这样令人齿冷的事情,是文化与文明关系的一个难堪注脚。

在中国文化中,其实这一直是个难堪的现象,仿佛越是有文化的人,行为举止就越不文明。魏晋时期,名士便以怪癖为美,“扪虱而谈”、“天地为屋”遂成佳话。那个以常醉不醒著称的刘伶,一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竟成了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中培养了诸多文化精英,却也不乏稀奇古怪的“趣闻”。这一点,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里多有反映,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一读。甚至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在厦门执教时给许广平写信,也披露了自己这样的举止:“但到天暗,我便不到草地上走,连夜间小解也不下楼去了,就用瓷的唾壶装着,看夜半无人时,即从窗口泼下去”。先生对此,也自嘲道:“近于无赖”。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图1)

孟云飞 无欺自安

其实公平地讲,文化名人多思想深邃,事业有成,于平常事上则每每不拘小节,也无可厚非,甚至真的会是一段佳话。还有一些名人的癫狂,源于所处时代政治的黑暗和自身境遇的困苦。如大画家朱耷,朱氏王朝的覆灭,使他的一切价值和权力化做“粉碎虚空”,他先是出家,后又还俗,哭哭笑笑,癫癫狂狂,笔下的鸟都翻着白眼。这样的情节,当然便是一幕悲剧。

据说鲁迅先生对魏晋时期的狂狷之士,是执宽容态度的,认为是真性情的流露。而在中国社会,也一直有“宁为狂狷,不为乡愿”之说。但时至今日之现代文明社会,如此“有文化少文明”的风流之举,恐怕很值得商榷了。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仍一味欣赏着魏晋的遗风,在个人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而文明程度相对滞后,甚至放松这方面的教育和要求,那么面对着价值观的多元化,面对着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交融,我们所谓的道德底线将很容易被突破,校园暴力、博士下毒、院士作假、践踏烈士塑像拍照……如果总以如此丑陋告白天下,那只能是民族的悲哀。

从这个角度讲,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四句话定义”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所谓文化人来说,都应是一段座右铭。更深刻地讲,它也真的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要求自己,中华文明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策,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全国公安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