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年间担任三所初中校长,她为孩子们寻找“适合的教育”
利落的短发、充满了智慧的双眼,永远停不下来的脚步,做事雷厉风行,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温柔,这就是“校长邱爱萍”。
过去的18年间,邱爱萍辗转于杨浦区的三所初中担任校长。这三所初中,生源大相径庭,办学各有特点,对于邱爱萍而言,每一次的转岗,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很多人的眼里,“校长邱爱萍”就像是一个标签:学生不同,她想尽办法因材施教;师资不同,她设计不同的方案培养激励;时代在变,她学以致用,她所到之处,总能带来勃勃生机。
给随迁子女一个自信的人生
2003年,在辽阳中学担任教导副主任的邱爱萍拿着一纸调令,来到了东辽阳中学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
两所学校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东辽阳中学的学生,超过90%都是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周边的社区,那一片社区,就是程乃珊笔下《穷街》的真实写照——穿梭在棚户区里家访,邱爱萍见到了好多连一张正经饭桌都没有的家庭,很多的时候,她的家访,都是站着完成的。
从当年家长们想方设法“挤”进来、有着“四小龙”之称的辽阳中学,到要摘掉“薄弱学校”帽子的东辽阳中学,邱爱萍的话很实在:“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接受了任务,就要努力去完成。”
从哪里入手?一件事触动了她,让她找到了“切入口”。
那一天,有个妈妈在校门口哭闹,动静引起了邱爱萍的注意。原来,这位妈妈是在菜场卖桔子的,摊位上忙不过来了,读初中的儿子不肯帮她,她就来学校门口“喊话”。最终,儿子被她拽了回去,邱爱萍也没能留住。
“如果不改变他们,他们最终就只能像这个孩子一样,只能回到和父辈一样的生活中去。”邱爱萍说,这些孩子既然来到了上海,就应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双双淳朴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她,邱爱萍知道,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多难、多深的学科知识,而是自信的培养和生存的能力。
“随迁子女课程”在邱爱萍的推动下创建了:一本《生存宝典》作为教材,带着孩子们认识上海的风土人情,教他们学说简单的上海话,带着他们看上海的地标;一个“零起点英语教学研究”,让从来没学过英语的孩子敢于开口说英语;还有一份关注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老师们关注到更多的个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目标。
慢慢地,孩子们的眼中有光了,腰板也挺得更直了,毕业后,他们中的许多,有的回老家考上了不错的高中,还有的留在上海,学一门技能、自食其力,努力生活。东辽阳中学也成为了上海市随迁子女教育的排头兵、杨浦区的领头羊。
在东辽阳中学,邱爱萍待了10年,2006年,她从副校长转正成为了“一把手”,又和另外一所相似的贵阳中学合并。她到校后的三年,东辽阳中学摘掉了薄弱校的“帽子”,连续几年中考合格率达100%,还成为区域首批新优质学校。
学生改变,课堂跟着“转型”
2012年,邱爱萍告别了东辽阳中学,接任国和中学的校长。
这又是一个和东辽阳完全不一样的学校:身处中原的国和中学于1991年创办,当初是中原地区公房配置的大型初中,作为当年人口导入大区,生源主要是拆迁来这里的居民的“第三代”。
这些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这是邱爱萍来到这里,第一个思考的问题。
国和中学曾经是上海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校、二期课改试点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跟不上了时代的步伐。
用变化的课堂给孩子们与时俱进的课程,邱爱萍主动求“变”。
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学校里多了一个木工房——孩子们在崭新的木工房门口探头探脑,对于里面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这是学校给学生新设立的“最美DIY实验室”,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实验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捣鼓小作品,可以是一个相框、一个小凳子,也可以是一把木榔头。在琢磨、修改、计算和画画弄弄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物理原理掌握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
课程改革,课堂改变,老师融合,学校开始有了全新的面貌。和木工房一起,“综合理科实验室”和配套的“理科综合实验课程”上线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融合课程,将各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列出共性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六会课堂”也出炉了,转型后的课堂一改以往课堂老师讲学生听或是“刷刷刷”的模式,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改变授课模式,培养“会观察、会分析、会质疑、会应用、会合作、会坚持”的学生。“如果课堂只教会学生刷题,那他们的后续潜力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的设计,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邱爱萍说。
民乐团演出前,为孩子们加油
课程和课堂的变化,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段时间,各学科的教研组一起备课、上课、听课、磨课,互相之间的融合和交流,让老师们迅速成长,好几位老师在全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拿下好成绩,专业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邱爱萍到国和中学的第三年起,学校学业质量逐年提升,学校荣获杨浦区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示范校,多项成果评比获区域一等奖,课程计划连年获评“优秀”。
告别了刷题做题,孩子们也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爱动脑了,会质疑了,能解决问题了,这都是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优质生源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去年,邱爱萍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辽阳中学——2003年,她从这里的校门走出,她从骨干到副校长,从副校长到正校长,如今又担任辽阳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从意气风发到风华正茂,整整18年。再回到这里,她倍感亲切,更感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
20年后,师生再聚首
和18年前相比,熟识的同事已不多,“90后”新教师生机勃勃,学校的生源也有了变化:辽阳中学对口的是民办阳浦小学和建设小学,一所是区里的民办小学,一所是杨浦区的中心校,在公民同招和中考招生的新政下,很多学生放弃了择校,安心对口,优质生源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红利”。
生源更好了,邱爱萍思考得也更多了。“生源发生了变化,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邱爱萍在教师大会上说的一句话,提振了老师们的信心,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些许压力。
“质优生都留下来了,我们的教学该怎么改,来达成孩子和家长成才的愿景?”面对新的改变,邱爱萍开始思索。
因材施教,给那些“吃不饱”的孩子进行内容扩展,给予他们高品质的学习体验,邱爱萍想办法从市级层面“挖”来优秀的教师,每周来学校给学有余力的孩子答疑解惑,同时,又让学校的老师随堂听课,提升自己的能力。
各类教学比赛也开展了起来:“青苗杯”面对入职五年以下的年轻教师,“桃李杯”的参赛者是成熟骨干,立足课堂,老师们现在学校内“比武”,再和辽阳中学教育集团内另外5所公民办初中的老师同场竞技。邱爱萍还请来市级的教学“大咖”现场示范一堂堂“好课”,她欣喜地发现,底下坐着的老师们眼睛里,有光。
课堂改进,专业提升,老师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校正在将“生源好”的红利转化成办学的动力。
“生情不同了,我们要给与他们相匹配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学校后续的招生,也是红利,”邱爱萍说,辽阳中学一直倡导“活教育”,家门口的公办初中,在新的中考政策下,也要进行“活课堂”的探索,对各类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这里起步,走上成才的道路。
夜晚,邱爱萍关上了办公室的灯,此刻,化学组的老师刚刚结束了教研活动。这是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她总会陪着老师一起,成为校园里最晚熄灭的那盏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