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爱情语句 跋山涉水求学路

跋山涉水求学路

时间:2024-04-02 09:05:17 爱情语句

散文:跋山涉水求学路

童年的我,家境贫寒,但让我懂得了人间真情;求学路上的我,吃尽了千辛万苦,历经磨难,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成年的我,走向社会,常学常新实践着我的梦想。

——题记

这段题记算不上警句名言,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对我来说,它却是我人生30多年的深切感悟和生活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两句铿锵有力的诗句,曾激励过多少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而拼搏。30多年风雨人生路,大都已忘却,但往往那段苦难的日子,是我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如今,每当我想起屈大夫的这首诗,脑海中就浮现出许多令我荡气回肠的往事。那漫漫求学路,艰辛而崎岖,始终令我魂绕梦萦、感慨万千,令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是我为人生、为理想而顽强拼搏、上下求索的真实体验和见证。

我从孔子的诞生地——尼山走来,踏着圣人的足迹,虽未曾"周游列国",但却从上学一开始,就学会了长途跋涉,历尽了艰辛。

上小学时,学校离家五里路,早上上学,中午回来;中午再上学,下午回来,每天要走这样的路4趟,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相对于七八岁的小孩子,是有些艰难的。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这并不是最艰难的。中午回家来回走十里的路程,只为了一个地瓜干煎饼。记得总是在放学时,就已经饥渴难忍了,但也只能强忍着。最困难的是贫穷,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无钱给我交学费,为了5元钱的学费,母亲还要去借人家的。为了贴补家用,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捉蝎子、挖药材、放羊来换钱,以便使自己的学费有着落。

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乡重点中学,是那届我村唯一一个考入乡重点中学——尼山乡中学的。

当时的颜母庄小学汇集了颜母庄、东官庄、西官庄三个村的学生。我们班一共五十多人,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在家帮着大人种地、割草、喂猪、放羊,少数人只能到联中继续就读,联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很差,在那里上学的学生考上高中的希望很渺茫,只是希望能混个初中毕业证而已。因此,相较于同村的其他同学,我是幸运的。

尼山乡中学位于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是尼山乡师资力量最强的学校,所谓"最强",也是相对而已,与邻县、邻乡镇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学校离家二十多里路,我那时刚刚12岁,仅有1米4多一点,在别人眼里完全是一个"小不点"。那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有步行上学,上学的路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路上布满碎石、泥土,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途中既要翻越颜母山、尼山两座大山,还要淌过尼山水库的支流——黄土河,从学校走到家,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学习,只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学校的宿舍建在尼山脚下,是一排排的石头屋,屋里没有床,是用水泥砌成的台子,7、8个人挤在一起。这些房子构造的最大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天,宿舍奇冷无比,外边有多冷,屋里就有多冷;夏天,蚊虫肆虐,往往使人无法入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晚上睡觉时,床上不时爬上蝎子、蜈蚣之类的不速之客,令人毛骨悚然。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只供开水,每周日从家里带一包袱地瓜干煎饼、一罐子咸菜,够一个星期的生活所需。冬天还好些,可以带点炒菜,如自家地里生产的白菜、萝卜之类的,但夏天就不行了,时间长了,炒的菜就馊了,只能带些腌制的咸菜,搁得时间长久些。每天的伙食就是吃地瓜干煎饼、喝白开水、吃蔓菁咸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初三。初三时,由于包产到户,生活有所改善,能吃上白面馒头了,冬天可以带些玉米面到教师食堂熬玉米面糊糊喝,感觉太幸福了!

如果说学校里的生活是清苦的,那上学路上,更是充满了艰难,甚至生命危险。为了节省路程,冬天,我们同村的几个学生,往往不顾家长的反对,选择抄近路从封冻的尼山水库冰面上走,走在冰面上,稍不留神,就会摔个"仰面朝天",如果遇到天暖冰面变薄的话,就有可能掉进冰窟窿里而葬身鱼腹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有些后怕。除此之外,寒冷也是致命的。常言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最冷是初晴的早晨,我们几个人穿过尼山水库后,走在空旷的山路上,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上背着几十斤的行囊,包括一周的口粮和书包。记得我有一次走到学校时,两只耳朵都已经冻得生硬,毫无知觉,听大人们说,这时候千万不能动,稍微一摇就会掉了耳朵,等到第一节课下来,两只耳朵都出奇地肿大了一倍,同学们都吓得惊讶不已,然而,疼痛这时候才刚刚开始,到了中午,两只耳朵都变成两只硕大的水泡泡了。这样的经历,并不是一二次而已,那是经常性的。夏天,是多雨的季节,家里穷买不起雨衣,我总是穿着爷爷留下的蓑衣去上学,穿着那个时代早已被淘汰的雨具,常常被同学们耻笑。但就是这样的雨具,也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件像样的雨具呀!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羞耻感,而是拼命地学习,总是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没有像样的雨具不能阻挡我对知识的渴求,同样,洪水也阻断不了我的求学梦。记得我上初二的那年夏天的一天,暴雨下了整整一天,河水暴涨,雨刚刚停过之后,我们几个人就上路了,走到黄土河边,没有丝毫的犹豫,认为像平常一样可以过去,就手牵着手过河了,但是,由于刚下过雨,河水浑浊、水流急、水位深,到了河中间,便分不清东西南北,被洪水冲倒了,冲散了……幸亏大哥及时赶到,把我们救起来,不然就命丧黄土河了。

在尼山乡中学的三年,是艰苦的三年,是奋斗的三年。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缺乏英语教师,教我们英语的老师姓齐,当时二十多岁的样子,高中毕业,是学校招聘的民办教师,教课水平一般,关键的是他还有口吃的毛病,英语发音相当不标准,以至于我上了高中,英语成绩与城里的学生相差一大截。

这个所谓的乡重点初中,在我们那届学生毕业那年,竟被"剃了光头"。无奈,我只好选择复读,但偏偏那年曲阜县实行学籍制度,不让复读,怎么办?回家种地当农民是唯一的选择,可我不心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临近的邹县田黄镇中学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在田黄镇中学复读的一年里,我收获颇丰。这里的老师教学水平很高,敬业精神很强。印象很深的有代数老师王红,上课时,他也从不带讲稿或备课本,仅带着几支粉笔,侃侃而谈,仿佛他脑子里容纳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般,不知疲倦的在黑板上纵横驰骋,很多深奥的问题,经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都能理解消化吸收。还有英语老师李承环,那漂亮的板书、标准的口语,都令我着迷。我像一个饥饿的乞丐如饥似渴的贪婪的吸收着。还有滕亦华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风气很正,老师们心无旁骛抓教学,抓质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氛围与温暖。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惜好景不长,因我的户籍地属于曲阜县,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于是,临近中考的一个月,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尼山乡中学。

那个时候,对农村孩子来讲,只有考上学才能跳出农门,才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境。初中毕业后,都喜欢考中专,考上中专,就意味着吃国库粮,就跳出了农门,如果被高中录取,还要再上三年高中,参加高考,如果高考落榜,就意味着还是农民,辛辛苦苦付出就会付诸东流。而那时,偏偏先考录一中,一中录取完,再录取中专生,于是,出现了"留分"的怪现象。所谓"留分"就是故意留一、两道题不做,估算着不够高中录取线而正好够中专录取线即可。我就是由于"留分不善"而被曲阜一中录取。这就意味着三年后,要参加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带着些许懊恼和遗憾,我来到了曲阜一中。

曲阜一中离我的家乡七十多里(我也是整个曲阜一中离家最远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和减少来回路途的奔波,我每两个月回家一趟。回家带够两个月的生活费。学校食堂有时候要粮票,有时候要换成面粉,有时让交小麦。要粮票还好,便于携带,如果交面粉和粮食就惨了,自行车后座上捆绑200斤重的面粉或小麦,骑行70多里的路程,其中20多里是山路,需要跋山涉水,从家骑行到学校仅在路上就需要花费5个多小时,途中需经过尼山乡、南辛镇、息陬乡、防山乡、小雪镇、城关镇六个乡镇,经过的村庄就更多了,大约有40多个。这对于我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多么的艰难啊!好在有家人的支持,二姐辍学到曲阜县城打工挣钱供我上学,为了省钱,她在咸菜里加盐,以便每顿饭少吃一点。哥嫂和大姐专程骑自行车到学校给我送面粉、送小麦,有时候路上遇到开拖拉机的好心人会顺道送上一程。

高中三年的生活是清贫的。学校有食堂,有炒菜,也不贵,才一、两毛钱一份,但我舍不得买。是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供我上高中,几乎倾注了全家人的心血,我不能再让家人为我付出了。在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时光里,我没买过一次食堂的菜,每顿饭只在食堂买两个馒头,打壶开水对付我那饥肠辘辘的胃。每逢看着同学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食堂的菜时,我只有吞下口水,默默的躲在角落里,就着咸菜啃干硬的馒头。高三的时候,为了增加营养,备战高考,才舍得在学校食堂打一份最便宜的菜。有一次放学回家,骑行到南辛镇,这时离家还有30多里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一摸裤兜里仅剩一毛钱,刚够买一根油条。路边恰好有家卖油条的,正要收摊,我连忙停下自行车,喊住摊贩。狼吞虎咽吞下这根硬邦邦的油条,体力慢慢恢复了些,才坚持骑行到家。

路途的遥远、行走的艰辛和生活的清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一路的孤单也是我需要克服的障碍。那时,全村只我一个人在曲阜一中上学(曲阜一中从建校,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在那里上学的人)。一路上没有同伴,孤单一人,周六若是按点放学回家,半路上就已经天黑了。在静无生息的山路上,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自行车摩擦地面声。当时,怕的倒不是有什么坏人,而是怕突如其来的野狗、野狼之类的。我那时,嘴里哼着歌曲(为自己壮胆,也不知道唱得什么歌),只要有人出现,才有了最大的安全感(这跟城里的安全感是不一样的)。路上的寂寞、劳累慢慢的被我征服了,但水土不服又差一点要了我的命。记得我在刚上高一的那年夏天,晚自习课结束后,由于口渴难耐,就对着自来水龙头猛喝一气(我们老家井里的水打上来,我就习惯这样喝),没想到,半夜里上吐下泻,伴随着发高烧,直至昏迷后被班主任尹洪林老师和同学们送进医院……

尹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爱生如子。若不是他和几位同学及时把我送进医院,我也许性命休矣。看我吃不下饭,尹老师还让自己的爱人下了碗鸡蛋面,里面有两个荷包蛋,他亲自送到男生宿舍,端到我的床前,看着我吃下去。尹老师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座位已被一个城里的同学强行霸占了。无奈,我只有坐在最后一排原本是那位同学的座位上。坐在最后一排,我看不见黑板上老师的板书,听不清老师的声音,我的成绩受到了很大影响。

面对这些困难,我也曾退缩过,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每当看到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想起他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半辈子,就是想让我能跳出农门,能出人头地;母亲那和善而慈祥的脸,老人家一生不畏艰辛,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面对二老的殷切希望,我怎么能退缩呢?我只有努力起来振作精神,以优异的成绩、积极向上的求学态度和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来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

高中三年是炼狱般的三年,不仅要经受路途的遥远、贫穷的折磨、心灵的孤单,还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如果考不上大学,10多年寒窗苦读就将付之东流,更可怕的是,于我来说,意味着又回到原点,回到那偏僻、落后、愚昧的小山村,像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我并不歧视农民,因为我祖祖辈辈就是农民出身,一个人的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我怎会嫌弃自己的出身?是的,我生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注定要靠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是多么羡慕城里的同学啊,他们无需像我一样劳累奔波70多里山路,无需像我担心如何填饱肚子,他们一出生就享受到城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当时的我无暇考虑这些,我考虑更多的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我如何面对我的父母?面对那么多亲人为我的付出?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越想压力越大,临近高考,我失眠了。1990年的7月,对我来说,注定是一个黑色七月。三天的高考,我接连三天三夜没睡着觉,躺在床上,只觉地天旋地转,呕吐难受。好不容易坚持考下来,我整个身体像虚脱一样,灵魂出窍,仿佛不是自己的。

结果可想而知,我落榜了。

带着一身疲惫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我像一个犯了大错的孩子,灰溜溜的躲在家里,茶饭不思。与此同时,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冷嘲热讽也不时传到我的耳朵里:

"不是那块料,就干脆回家种地得了,白糟蹋家里的粮食。"

"你以为是天上的文曲星,穷山沟里能飞出金凤凰?"

"考不上大学,他连个农村媳妇都找不到!"

我心里难受极了,要怨就怨自己不争气,要怪就怪自己不够努力。痛定思痛,我决心趁暑假期间好好的干农活,尽最大努力,弥补一下对家人的亏空。

此时,家人给了我最大的安慰。父母不心甘,特别是母亲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会跳出农门,一定会出人头地。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复读!"母亲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了我复读的力量,父亲无言,只是默默的、永不停歇的干着地里的农活,他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我,要脚踏实地,不要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父母的支持给了我复读的勇气,给了我生活的信心。

作为出身寒门的农家子弟,我们一出生就没有城里人的优越感,我们没有享受到城里人享受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城里人的诸多生活便利条件。但"乡下也有灵芝草,城里也有牤牛墩。"我们有吃苦耐劳的韧性,有强烈的摆脱目前困境的愿望。

是的,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并不感到那是艰难,而往往会在那样的环境中迸发出一种欲望,一种求生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我们坚定地走下去的动力。而且,往往是在一种艰难的环境中,会产生一些克服困难的灵感,这灵感虽然不会一下子改变现实困难,但却会形成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将指引人们改变命运,变革现实,甚至将生命升华,走向辉煌。

带着满满期待,带着伤痕累累,我又回到了曲阜一中,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重复着炼狱般的生活。

复读的那年,压力更大。曲阜一中只招收一个复读的文科班,共80多人,而要求复读的学生多,竞争非常激烈。我能复读,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高三的班主任张永申老师,张老师教我的语文,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对学生情同父子,是我喜欢的一位老师。也许是张老师对我的境遇非常同情,也许他认为我值得复读一年,在他的坚持下,说服了复读班的班主任老师,我得以进入了复读班。

复读班的班主任韦良华老师,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是退休后被学校返聘的。韦老师不代课,但他有着丰富的当班主任的经验。复读班的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更大,思想包袱更重。韦老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善于化解学生的思想压力,使沉重的、压抑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起来,同学们更愿意在这种氛围下学习。

一年的复读时光转瞬即逝,转眼又到高考时。这一次,我信心满满,经过了三次摸底考试,三次模拟考试,我都在历年录取线以上,如果不出意外,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

那时高考还需预选,通过预选,我们班里80多个学生,有20多人没有达到预选资格线,这20多人辛辛苦苦复读了一年,最后竟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是多么的残酷啊!

三天的高考、六门学科顺利完成,我感觉良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门学科考完,都有这科的任课老师在考场外等候,给我们增添信心,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这是曲阜一中的特色。数学老师姓薛,当时已经60多岁了,门牙已经缺失,说话跑气漏风,老家是江苏丰县的,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冒着炎热的天气,仍坚持在考场外迎接自己的学生。考完数学,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见了他,他问我:"考得怎么样?难不难?""我说,能考100多分(满分120分)。"他满意的笑了。最后成绩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107分,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

没有了第一次高考的紧张、失眠、郁闷,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快。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感觉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外面的柏油马路也仿佛没有了令人讨厌的沥青味。在考场外,大哥已推着自行车早早的等待,等着接我回家。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大哥的自行车后座上,只感觉到兴奋,没有沮丧。看见我情绪高涨,大哥也受到了感染,脚下生风,漫长的路途不再漫长。以往需要骑行5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次用了4个多小时就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剩下的只有等待。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随着家人下地干农活,翻秧、锄草、浇地、施肥。在烈日的暴晒下,我原来白嫩的皮肤由白变红,再由红变黑,身体也愈发健壮了。

等待是煎熬的,等待发榜的日子更是煎熬的。8月25日,是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那时交通闭塞,通讯不便,村里没有电话,我和大哥骑行到三十多里外的南辛镇政府一个亲戚家里,找到一个公用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班主任韦老师熟悉的声音:"你考上了,考了485分,超过专科录取线24分,被济宁师专录取了,明天来学校拿录取通知书吧。"

放下电话,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站在一旁的大哥着急的问我:"你到底考上没有?"我说:"考上了,明天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大哥喜极而泣:"终于考上了!你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我们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第二天,我骑行70多里来到曲阜一中,见到了久别的老师和同学们。经过交流才知道,我们那个班算上高中中专一共才考上7个人,80多个人呢,一共才考上7个人,而我是这7个幸运儿之一,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难,难于上青天啊!接下来是学校安排的照相留念,要把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的照片摆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这也是曲阜一中的传统做法,一来,为了表彰,二来,为了激励后人。

感谢高考,使像我一样的众多寒门学子能走出大山,跳出农门,使我的人生有了出彩的机会。

别了,曲阜一中!别了,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别了我那艰难而遥远的跋山涉水求学路!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15年艰难困苦的求学路,锻炼了我的恒心和毅力,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作风,塑造了我坚忍不拔的品质,也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使我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人生的航船是没有铁锚的。即便是挣扎在惊涛骇浪中,我都不曾放弃、不曾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经历了四年炼狱般的高中生活,"天道酬勤",我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直至现在成为一名机关干部。

人生的路有尽头,求学的路却是无止境的。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认为学习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学习也是快乐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坚持学习,终生学习,常学常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知道,我的求学之路还很长,有更多新的知识等着去探索,去掌握。我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学下去,我坚信这个时代需要学习,需要知识,我更相信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人生的命运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姓名:李兴甲

作者简介:在乡镇、街道工作20多年,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稿、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著有乡村记忆之散文集《村里春外

跋山涉水求学路(图1)跋山涉水求学路(图2)跋山涉水求学路(图3)

》;乡村记忆之纪实文学《乡官手记》;长篇小说《乡官实录》;个人论文集等著作。

通讯地址:山东省邹城市教体局

邮 编:273500

身份证号:370825197103106817

手 机 号:15653717877

电子信箱 :

微 信 号:15653717877

PAG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