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心情句子 寒夜读书忘却眠

寒夜读书忘却眠

时间:2023-09-20 08:08:28 心情句子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1)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末元初·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喜欢冬天,不仅是因为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壮丽;更是因为冰封万里的冬季,梅香透窗,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礼记》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冬夜,喧嚣远你而去,雪扑簌簌落在院子里,一片安静。

“红泥小火炉”正“噼噼啪啪”燃烧(唐·白居易《问刘十九》),隐隐约约“柴门闻犬吠”(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此时,千年泛黄的线装纸页里,写满冰心玉壶家酿新熟的清香。

与书默默相对,“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宋·曾巩《读书》)。真个是“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清代金圣叹语)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2)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陆游《题老学庵壁》

灯下读书,朋友微信曰,“雪夜无聊,有乐事可分享一二?”我随手把民国儒医熊伯伊的《四季读书歌·冬》分享与他: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

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不久朋友回我,“此诗不难懂,只是‘一载寒窗一举汤’怎解?”

说真的,平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一举汤”我也不甚明了。

查了一番资料,有人说“汤”应是“扬”之误。如果真是这样就好理解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嘛(元·高明《琵琶记》)。可反复核查,此诗没有“一载寒窗一举扬”的版本。

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朋友回微信,“‘汤’在古汉语里有‘热水’的含义,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举’有‘跳入’的意思。‘一举汤’应该是洗一次澡的意思。结合上句‘丈夫欲遂平生志’,可否理解为,为实现凌云志,寒窗苦读如“九天”里跳入温泉洗了一次热水澡般畅快。再者,作者是位妙手回春的医师,书又如一剂‘汤药’,医好了‘愚昧’这一病魔。一孔之见,犹如‘白狗身上肿’,聊博一笑!”

朋友回信谬赞,“闲听一夜话,胜读十年书”(宋· 魏野《喜岐贲王闱见访》)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3)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宋真宗《励学篇》

民间流传“冬令进补”之说。其实,冬夜读书是最佳的“进补”。漫长的冬夜,既可细补欠缺的专业知识,也可随性漫翻杂书,“滋补”感兴趣的杂识,增加知识的“库存量”。古语云:“晴耕三亩,雨读千年。”这样的“进补”,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清·袁枚《寒夜》

读书入迷,完全忽略了枕边人的感受。受到冷落的美人一把夺过灯火,嗔问郎君知到现在是何时了。诗写得非常有情趣。冬天是安静的,读书也是安静的。寒夜无客,暖炉孤灯,在书中沉淀人生,从诗册中感悟生活。“逝者如斯书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宋·袁甫《再用前韵》)这人生一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4)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雪夜读书,夜静,人静,心静。坐拥寂寥,却满床满架的书,悠然一盏清茶,翻看那永不生厌的唐诗宋词,品读几句隽永句子,就着茶香“细嚼慢咽”,陶冶情操。此刻,没有浮躁,没有烦恼。诗文暖心,获得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情趣,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安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

夜深累了,喜欢看窄仄小书房里的灯光爬满三面书架。

架上最珍贵的一套图书,非《鲁迅全集》莫属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共16册。这套书印制、装帧,均属精美一流。深褐色的硬板封面,褐黄色的木纹厚皮护封上“鲁迅全集”四个黑色楷体字严谨大气。扉页上方的“本书获首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一行红色文字,给人一种无比的信赖感。书页纸张洁白,字体适中。每册书目录前都附有先生的生活、手迹、遗物等照片。这套书无论排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里,都让人感到舒心快意。这套书582.43元,价格不菲。那时我在乡镇学校教书,工资只有百余元,当时乡镇财政困难,工资不能足额发放。买下这套书,虽不至于"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唐·杜荀鹤《书斋即事》)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5)

但买的时候我在书架前盘桓好久,接受过去多次与好书“失之交臂”的遗憾,最后还是咬过几次牙买下来。当然也购入过物美价廉的书。

前些日子为写一篇文章,翻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余冠英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300多页的书定价是8角8分;1972版的鲁迅《野草》,只要2角。经常阅读的成套集子,还有书花城出版社的6册《钱钟书论学文选》,黄山出版社的26册《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叶圣陶、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家的文集也是常读常新的。前不久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的《闲雅小品集观——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此书早有耳闻,能掏得它,可谓机缘凑巧。

如今放在枕边,睡前随意读上一篇“公安三袁”或袁枚的随园小品,字字珠玑随远古的雪花走来,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蕴藉(鲁迅《自嘲》)。夜静如水,雪落霏霏,读累了,熄灯掩卷,一缕书香萦绕着这如诗如画的情景、美丽而温暖的蕴意,温润得梦里都是笑。

寒夜读书忘却眠(图6)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东方朔称自己三冬读书“文史足用”。后来“三冬足文史”的典故成为冬天读书成才的佳话。看书阅读一直是我的爱好。大多时候并不问什么读书的意义,不问读书理由的,只图个感觉的美好。寒夜一盏清茶,闲翻一阕诗词,那风雪便被“春风杨柳万千条”融化了(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长长柳丝下,两只黄鹂一逾千年的美妙鸣唱,相伴我们走进秦风汉韵,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一缕沁人的书香,犹如三月轻轻软软的风,模糊了春冬,错乱了南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唐·颜真卿《劝学》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的深入,一种写的冲动便向你逼来。命笔展笺,虽不能思如泉涌,倚马可待,但自觉下笔顺畅了。自己那些挤上报尾报缝的小文章,都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正如《小窗幽记》所言,“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

——宋·杨万里《观雪二首·其一》

有书香相伴的寒夜不仅滋润笔墨、丰盈灵感,还带给人春暖花开的美好感受。这等幸事,让人“不知东方之既白”矣!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