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励志文章 开卷暗香流——记录我与书本共度的岁月

开卷暗香流——记录我与书本共度的岁月

时间:2023-10-23 00:37:37 励志文章

在我小时候最朴素的观念里,书本是美丽的,而我读书,纯粹是源于对美的向往。

小学的时候,我最爱阅读诗词。我始终笃信,诗词的美丽绝不仅仅在于内容与感情,它的形式、音韵,同样会带给人无限遐思。那些绮丽与缱绻,那些壮丽与高远,那些旷达与潇洒,那些伟大与崇高,它们在字里行间流淌、奔涌、喷薄,冲击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记得初读《将进酒》时,我还并不懂得诗人那一声声浩叹中蕴含着的忧愤与感慨,甚至还不能完全理解诗意。但当我朗读时,一种难以言明,甚至难以名状的,交织着空旷、凄凉、激越的情感攫住了我的心灵。那时我能感受到一声声格外清晰、格外急促有力的心跳,那些词句仿佛并不是由我念出,而是从我的胸腔中倾泻而出,势不可当。这种奇妙的感觉点燃了我对诗词的热情,这种感情觉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令我记忆犹新。我相信,每一首诗,都是一尊美神。

对诗词的热爱如同一星火种,它急速蔓延,终成燎原之势。我痴迷于历史典籍,流连于诗词歌赋。每一次翻开书本,都仿佛根须抓住泥土,又如婴儿吸吮乳汁。那时,我热爱读书,爱的是书本的美好与趣味,但这种热爱还是一种朦胧的、感性的冲动,尚未带给我理性的追问与思考。

这种现象在初一时的暑假戛然而止。那是一个极其晴朗,乃至阳光酷烈不可直视的早晨。我偶然翻到了一本泛黄的书籍。轻轻翻开书页,瞬间,世界在我的眼前浮现、延伸。在无限的时空中,我看到资本主义在浩渺无际的大洋中孕育兴起,看到工商业的繁荣与世界的联结,也看到了无数工人与无数亚非拉人民的悲歌。这是我第一次去剖析世界,去追问世界的运行逻辑,去思索世界的明天。

这本书叫做《共产党宣言》,她带领着我与那位两百多年前的智者交流,带领我踏入马克思主义的神圣殿堂。我的理性思索与情感冲动驱使着我探索马克思的世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从《反杜林论》到《毛选》,每一本马列主义著作都像一位宽和的智者,即使是对着知识极其贫乏,思想极其稚嫩的学生(那就是我),他也不吝赐教。而面对着一桌智慧盛筵,即使只是略微动筷,也会带来巨大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又在漫长的高中岁月中,成长为一种信念,陪伴我度过三载风霜。

开卷暗香流——记录我与书本共度的岁月(图1)

日出

毫无疑问,高中,尤其是高三给“自由散漫、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不再有精力和时间阅读大量“闲书“。在被课程与作业填满的日子里,”高中生必读书目“成了我的快乐源泉。我一遍遍地阅读《红楼梦》《水浒传》《乡土中国》。好书百读不厌,古人诚不我欺,每一遍阅读都带给我不同体会。劳累时,几个有趣的小片段让我会心一笑;迷茫时,一些警句哲理让我重获方向,也真可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了。

高中的最后一年,那时曙色欲来,天将破晓,那时,一切课外书——无论名著还是网文,都自觉的为习题“让位”,我们只剩下了两条阅读途径:“阅读”记忆,或是“阅读”试卷。但我对阅读的热情宛如流水,河道愈窄,水流便越是深邃、激奋、势不可当。常常回响在我耳畔的,是《毛选》中的话语,千万次的回忆,勾勒出信仰的模样,它将单调转化成激情,让渺小孕育出崇高。

不同于其它哲学著作的艰深晦涩,《毛选》通俗而深刻,平实却雄伟。伟人著作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沉静。这种沉静,让我想起“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想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想起猎猎红旗,想起滚滚春雷。这种沉静,一次次感染着我,抚平我所有的躁动与焦虑,它鼓舞着我放眼丈量天下,永远超越小我,永远只与最贤能的人比较。

不得不说,我的高中岁月里,《毛选》是一根精神支柱。它不仅浸润着我的心灵,还指引我深入思考真理。我认为《毛选》是中国的,是人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它不仅指出了革命前进的路径,还指导着我们小小的人生实践,让我们平和、沉稳,无畏前路漫漫,无畏踽踽独行。而每一次思考,每一个感悟,都让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愉悦,同时也不由自主地生发一种敬畏与崇高,仿佛面对着一座巍峨、宽厚、雄伟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却让每一位攀登者不懈追求,不懈攀登,在景仰高山的同时也终将成为高山。

如果说,“记忆里的《毛选》“是坚强的臂膀,那么“试卷上的小说”就是温柔的手掌。无论“被迫”还是自愿,我们总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阅读试卷上的文章,努力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对试卷上的文章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甚至总有些文章时时萦绕于心,令我热泪盈眶。

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那篇《理水》吗?初读,这是一篇荒诞、讽刺、略显晦涩的“小说”,再读,多读几遍,那一群面目黧黑,乞丐似的大汉,会给你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是黑暗的年代里,埋头苦干的、拼命硬干的、中国的脊梁。那些“不动、不言、不笑”铁铸一般的形象,宛如低回于心灵深处的惊雷。

还记得冯至先生的那篇《江上》吗?初读,这是一篇“朦胧”,“虚无缥缈”甚至“不知所云”的作品,再读,多读几遍,我们发现,子胥的心境,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与我们高三生的心境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共鸣。“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我们多么渴望拥有一位渔夫那样的“知己”,多么渴望拥有那种“平坦的心境”,多么渴望拥有那些“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篇文章读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作者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领会这难得的平静与安宁。

我该怎样描述这种诗意的、缥缈的柔情呢?当你在休息时向窗外望去,当习惯了白炽灯与电子屏幕的双眼望见一缕鲜亮的、温暖的、活泼跃动的阳光,那阳光为白杨树的每一片绿叶都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赋予窗外的绿树蓝天别样的光彩。那是多么温暖的光彩!那是一种怎样的柔情!那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诗人总要歌颂太阳,又总会因太阳落泪。美好的文章,便拥有着与阳光相同的温柔美丽。它让我回忆起幼时无忧无虑的日子,想起那段把文章奉为美神的时光。

开卷暗香流——记录我与书本共度的岁月(图2)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不只是现代文,试卷上的古诗也常常在我心中泛起涟漪。重复、多次的阅读“题干”,让我做对了题目,更让我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经历感悟诗词。“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一个“不信”,不正是少年们独有的狂气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那皑皑白雪中的红旗,它是如此坚韧和壮丽,这不正是“苦中作乐”的我们的写照吗?

当时,我还爱上了陶渊明的诗,不仅为他的淡泊潇洒,也为着陶诗中一些缱绻温柔的情愫。“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这首诗如一盏清茶,初似淡而无味,继则回味无穷。恰恰好,当时就有那一位“素心人”,我们一起讨论题目,一起破解难题,也当真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此外,我们都有一种赤诚热烈的红色情感,有一种莫名的热情,我喜欢与他”高谈阔论“,谈论马克思,谈论《毛选》,谈论中国,也谈论世界。那时便仿佛”世界在我脚下,祖国在我心中“。这些谈论在被试卷填满的高三岁月里是多么宝贵!这种友情又是多么热烈而真挚!在最最“压力山大”的时候,我把这句话写在纸上,折成千纸鹤送给他,我看到他将这只鹤夹在了笔记本的扉页,但愿千纸鹤一直留在那里!

高考结束,“神兽出笼“,我又拿起了心爱的书本。这一次,我像一条饥饿已久的“贪吃蛇”,在“满汉全席”前“狼吞虎咽”。我去读《创业史》,感到一些最纯粹的品质占领了我的内心,击退了狭隘偏执;我去读《曾国藩传》,思考着传统文化的伟力与局限;我去重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集》,获得许多崭新的启迪。一个人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民族的未来去向何方?我们走在一条补天填海,逐日移山的道路上,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泪,肩膀有力,我们理应跟随信仰,跟随着内心深处的呼唤走下去,我们面前有风起云涌的世界,身后有美丽的祖国和家乡,而我们总要牵起他人的手,我们走在同一条大路上。也许这就是书本的价值,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勇毅前行。

我也学会了对书本内容进行“扬弃”。我读《瓦尔登湖》,开始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喧嚣与浮华,我需要精神的富饶与平静。但是,我不愿离群索居,我愿意栖身于人群之中,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在花繁柳茂中拨开,在雨骤风狂时立定“,过滤掉喧哗与浮躁,追求赤诚的初心,追求傲然的风骨,追求无悔的奉献。就如同方志敏笔下的那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我的梦想大致与此相同。

现在,进入大学生活的我,遇到了崭新的挑战。长长的书单,艰涩的书籍,已经是巨大的挑战,更不用说“读书报告”“论文”的威胁。面对《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它们的词句已经足够晦涩,它们的思想又是那么深刻。看来,“贪吃蛇”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但这条“贪吃蛇”并未打起“退堂鼓”,因为它的本性渴望挑战,渴望进步,渴望“征服”。透过迷雾看到星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正是我们的激情所在,我们要攀越这座高山。

开卷暗香流——记录我与书本共度的岁月(图3)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句诗几乎完美概述了我与书本交流、交融、“交锋”的十余年。在我心中书籍是密友、是智者、是美神,是夜晚光亮的炬火,是巍峨壮丽的高山,更是亟待攀登的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