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励志人生 往事只能回味的故事(忽然飘过往事的味道)

往事只能回味的故事(忽然飘过往事的味道)

时间:2022-10-11 17:36:39 励志人生

  往事是有味道的。几乎每一个有些经历的人都在记忆的深处珍藏着一些有味道的往事。往事留下的味道有苦有甜,也有浓有淡。甜蜜的往事味道淡些,像是没有力量,在心田里扎不下根儿,事情经历过了,便如风儿吹过了,了无踪影;而苦涩的往事如一把刀,不容分说地刻进心底,从发生之刻起,就把浓浓的味道融入你的心灵,让你永远留有伤痛的影像,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如同抚摸陈年的伤痕一样,忍不住要颤抖一下。

  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和回顾,往往有所选择,这选择也是出于自然,并非故意而为。衣食无忧的时候,生活过得平平淡淡,反而留不下什么印象,倒是那些拮据困窘的日子容易随时泛上心头,勾起回忆和联想,让你重新经历一次或者痛楚或者也带些温馨的心灵洗礼。

  我今年正值古稀。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大都经历过苦日子。说苦,其实味道也没有那么重,就是困难一些吧。那时候,物资稀缺,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身上穿的,嘴里吃的,日常用的,没有一样不是限量供应的。为了限量则要发放很多种票、证,没有票、证,什么也买不到,票、证简直变成了“第二货币”。买粮要粮本、粮票,买布要布票,买鞋要鞋票,所有的副食品、纺织品和化纤品,一律得凭票购买,连买几斤棉花做棉衣也需用棉花票。那时民间有这样一首童谣:“个儿大不算富,多穿二尺布。一样分棉花,捞个薄棉裤。”这应该是对当时棉花限量供应的一种调侃吧。

  我小时候对家里的生活需求并不关注,但我却知道家里最缺的是豆油,每人每月只配给3两。3两油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要匀到30天里去吃,够干啥的?谁也没有办法再多弄到油票,许多家庭主妇就琢磨着另外想招儿——买点肥肉?油。可是那时候肥肉也不好买呀!猪肉要凭票购买,每次都得排长队。现在人们买肉,都不买肥的,要根据自己做菜的需要按部位选购;那时候可不是,没人喜欢买瘦肉,排队抢购“肥膘”,为的不是吃肉而是?油。我们家的猪肉票差不多都让母亲给变成了“肥膘”变成了“荤油”,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肉。我那时就盼着母亲?油。每当母亲把“肥膘”放进热气蒸腾的锅里,我就在灶前灶后来回串,不错眼珠地盯着那飘散着荤油香味和滋滋啦啦响声的油锅,企望着?好油后,母亲能赏给我一点儿“油梭子”吃,可是母亲常常令我失望,她舍不得把那仅有的一点儿“油梭子”赏给我,而是把它剁成碎末,搅进事先剁好的青菜里,给全家包上一顿饺子,这也就算最大的改善生活了。我虽没吃到“油梭子”,但毕竟吃到了饺子,心里也满高兴的。母亲?油的味道,一直飘散在我的童年岁月里。

  我童年的许多记忆都是和贫困连在一起的。家境贫寒,缺吃少穿,过年过节的一顿好饭可以让我欢喜上好几天。记得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因没有棉衣,不得不穿着在外地工作的姐姐穿过的一件花棉袄上学。男孩子穿花衣服,同学们的讥笑和嘲讽是可想而知的,但我没有办法,人在饱暖都顾不上的时候哪还顾得上尊严啊!

  穷人家的孩子谈不上什么欢乐的童年。我童年的快乐也只能是苦中求乐。冬天来了,江河封冻,渔民的卖鱼车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村头。每逢这时,村头就变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欢乐场地。不管天多么冷,手都拿不出来,冻得嘶嘶哈哈的,可我们谁也不肯离开。大家跺着脚,欢蹦乱跳地围在卖鱼车周边,听卖鱼人的叫卖,看卖鱼人的笑脸,在那认真却也随和的讨价还价声中享受乡情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等卖鱼车走了,我们会捡拾到一条条掉在地上的小鱼,拿回家里,放到火炉上烤熟烤干,然后大嚼一顿。那种烤鱼的味道,香透了我的童年。现在满街的这个烤鱼那个烤鱼,吃遍了,也再没有童年的小鱼味道。

  如今的日月是最好的时候。过去被称作“细粮”按计划定量供应的大米、白面,天天和我们见面,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很多家庭还要时不时地做些调剂,吃点“粗粮”,据说是有益于健康。至于鸡、鸭、鱼、肉、蛋,也是想买就买,想吃就吃,可谓随心所欲。如今家家户户平常吃的饭菜都抵得上以前过年的“嚼裹儿”,真可以说是天天在过年。到了年节,市场更是繁荣,食品丰富,花样繁多,应有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都可以买到。日子富裕了,条件改善了,人们对营养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人主动约束胃口,限制“肉欲”,为了健康和长寿,自觉地远“荤”近“素”,连去饭店聚餐时点菜也都以清淡为主了。青菜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

  中国是礼仪之邦,农村更是好客之乡。古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人好客,胜于古人。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请客吃饭简直变成了人们交往不可或缺的事情。子女结婚要请客,老人故去要请客,朋友来了要请客,求人办事要请客,孩子升学要请客,就连婴儿满月也要摆上几桌,至于同学聚会、战友聚会、这个沙龙那个联谊,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但说到底都要归结到请客吃饭上。这应了一句时髦的调侃: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现在的请客也不像过去那么难了,家家都请得起,人人都有这机会,朋友亲戚,想聚就聚,而且多半聚在酒店里,三星、四星、五星也聚得起,很少再有人选购食材亲自下厨置备家宴招待客人了,当然,也很少有过去那种乡里乡亲、故知重逢的味道了。

  社会的格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改变,日子过得好了,手头有余钱了,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频率也越来越快,你请我,我请他,大家互相请,请客变成生活中一种很平常的交往方式。有人说,如今请客不犯愁,犯愁的是能不能请来客人。请人来做客是主人的心思,客人来吃请是给主人面子。这话不是笑话。

  时下,请回客很容易,但在我小时候那个年月,请一次客还是很难的。我家在农村,很穷,来串门的也都是些穷亲戚。母亲招待他们没有大鱼大肉,一是没钱去买,二是有钱也没处去买。家里来了客人,炒一盘鸡蛋,煎两块豆腐,焖上一锅高粱米豆饭,这就是不错的待客饭菜了。要是赶上来串门的是辈分高的长者,母亲还会打壶酒来给他烫上。这在我们家当时的境况里已经算是奢侈了。那时的我还不懂事,不知道母亲是惧怕来客的,反而在幼小的心灵里生长着一种希望:盼望家里来客人,因为只有这样,母亲才能做点好吃的,我才能有机会分享一点儿,尽管是残羹冷炙,但那味道足以让我许久不忘。

  母亲怕来客,但从不慢待客人。她总是把为难藏进心底,脸上洋溢着热情,想方设法招待好他们。虽然饭菜简单些,说来也许有些寒酸,但母亲的心是真诚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答对得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们情感的回馈也是真挚的、持久的,不会因为寡淡的饭菜而寡淡了亲友间的情意。多少年后,我回想起这些,忽然意识到:当年,正是母亲的这种真诚和热情,才浓重了亲友间的情感味道,并由此生成一种永无断裂的亲情力量,维系着我们这个家族以及亲友间的团结和进取,才使我们能够克艰历难、蒸蒸日上地走到今天啊!

  那段漫长的艰苦岁月,给我留下了很多难以磨灭也无法挥去的记忆,有些记忆已经作为那个时代的固有特征刻进了历史的书页。穷人不愿意过穷日子,但他们也不怕穷日子。他们对付穷日子有一套办法。老百姓都信奉着这样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算计”就是穷人对付穷日子的办法。节俭的母亲就很注意“算计”。她对家里有什么没什么都了如指掌,哪里需要花钱哪里只需要自己动手也都心中有数。她寄希望于精打细算来弥补家里的亏空,可那亏空依然不时地叩响门环。这应了一句民间俚语:省着省着,窟窿等着。我8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浑身浮肿,生命岌岌可危。母亲没有心思“算计”了,她把家里能换钱的东西都换成钱,带着我去了县医院。母亲陪着我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很幸运,苍天眷顾,又把健康还给了我。可因为给我治病花去了一大笔钱,家里的生计出现了“窟窿”,母亲又开始“算计”着谋划以后的日子了。

  在穷苦中长大的我,一直幻想着发家致富,可是,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二三十年,也没有走进富裕的门槛,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国家富强,我才和全体人民一道,过上了吃穿不愁、舒心随意的好日子。岁至暮年,我深深感到: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富!如果离开整个社会的变革、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任何个人的致富梦想都只能是梦想,很难实现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12345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