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励志人生 G20与中国(G20是谁发起的)

G20与中国(G20是谁发起的)

时间:2022-10-11 20:12:04 励志人生

  9月4日,世界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大幕开启。此次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在这样一场撬动全球经济发展,奏出国际协作新乐章的深具历史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又有哪些有趣而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呢?

  细节之美:优雅而诗意的会标,

  展示文化软实力

  每届G20峰会,颇具设计感的会标都是一抹亮色。

  2015年,G20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官方标识中使用了土耳其的传统艺术和现代修饰风格,G20的“G”使用了郁金香元素,自奥斯曼帝国时期以来,郁金香就是伊斯坦布尔主要的符号标志;而2014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会标的创意来自于托雷斯海峡岛民用椰棕编织的图案,相连的图形象征澳洲原住民关于彩虹蛇的传说,组成了“G20”字样。

  今年,随着杭州峰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桥形会标在杭城随处可见。会标的设计者是杭州本土设计师袁由敏及其团队。

  设计时,“桥”作为形象载体的创意首先迸发了出来。一方面,桥作为连接双边、构建对话的载体,代表了开放、包容、理解和沟通。另一层意义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宣称杭州城内各种桥梁多达1万2千座,这些桥梁架在河道上,把众多街道连接起来,四通八达,整个城市简直就像是建在水上。

  就这样,桥的方案初步成形,20根线条代表20个国家,它们等粗等距;会标上的桥也正连接着“左东右西”,两端没有封闭;圆形的桥洞代表了G20中的“〇”,寓意着这是一次平等、互通、开放的圆桌会议。

  关于色彩,由于G20过往的会标大部分都使用蓝色,所以首先定下蓝色,这也是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的一个期许。随后,袁由敏团队又加入了绿色。绿色对于杭州来说特别契合,西湖的那种烟雨朦胧、水天一色的柔和美,也是蓝绿渐变的一个象征。

  会标中有一个红色的印章,印章作为一种契约精神的象征嵌入G20会标中,体现了中国担当及对世界的庄严承诺。而红色印章对应整个会标的蓝绿色,让整体视觉呈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

  一个小小的会标,优雅地体现出中国元素,用诗意、自然、简洁的形态来展现文化软实力,既让中国人看得懂,又能让外国人一目了然。袁由敏觉得,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期望的目标。

  细节之严:各国安保措施超乎你的想象

  杭州G20峰会遵循国际惯例,采用了最高级别安保措施。除会场外,元首驻在地和行动路线也是安保区域;为细化安保措施,便于实施各种突发预案,杭州出动了巡防队伍;杭州警方试运行172个公安陆路检查站,实现了“陆路无死角”,就连基层社区对安保工作也投入了极大热情。

  有人可能感到不解,启动最高级别安保措施,是否必要?当然非常必要。

  加强安保工作,是各国举办重要活动的国际惯例。不但我国如此,历届G20峰会举办国,都铆足劲搞安保。每个国家都很明白,只有今天舍得在安保上投入,明天才不会在抚恤金上花钱。

  澳大利亚专门为峰会量身订制了一部安保法律“2013年G20(安保)法案”,鞭子、手铐、玻璃瓶罐,甚至鸡蛋、动物大便和昆虫等可能被视为攻击性武器的东西,在布里斯班特定区域都禁止携带。

  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筹备期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自实地视察会议安保工作,并作出要求。土耳其军方设置了全天候空防系统,防御导弹和无人机偷袭。

  美国曾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9月承办了两次G20峰会。两次峰会都被列为美国“国家特别安全事务”,受到最高级别安保待遇。

  2009年英国伦敦G20峰会,当地政府关闭了连接主会场的轻轨站,封堵附近道路,仅开放人行道供当地能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居民出入,并严格进行安检。

  2010年韩国首尔G20峰会,采用“无车日”和“错峰限行”等多项交通管制措施,数以万计的士兵驻守在重要公共设施附近以及山区;在地铁站等大型公共场所部署了特种部队,车站寄存柜暂时封闭,垃圾箱被换成透明容器。

  2011年法国戛纳G20峰会,法国海陆空三军总动员,安排拆弹专家排查码头或经典句子游艇,元首入住酒店安放防暴犬和监察设备,机场也进行空中警戒安保;戛纳当地学校停课,周围所有建筑禁止开窗。

  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G20峰会,连宠物狗都需要登记备案……放眼世界,全球反恐局势严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连续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大会安保早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安全第一也成为主办峰会的国际共识。杭州G20的安保任务,不只是保护与会国家首脑,更多的还是保护普通民众,因为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多是平民。杭州G20峰会,我们呈现给世人的,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安全的杭州。

  细节之趣:领导人“全家福”站位有讲究

  每次G20峰会后,与会领导人都会合影留念,拍摄难得一见的“全家福”。此时,合影时领导人站位就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其实合影站位的顺序,没有任何的“阴谋论”,既不是随便站的,也没有关系亲疏权力大小等“潜规则”,而是有一个不成文的国际惯例:按照领导人职务的高低和任职时间的长短来安排。即以东道主为中心,从前向后依次是:国家元首(主席、总统、国王)、政府首脑(总理、首相)、国际机构代表;在每一个序列中,又按照每个人任职时间的长短从中间向两边排开。

  合影基本上是三排,除了二十国领导人,一般还有受邀参加的国际机构的负责人。以2009年伦敦G20峰会为例,第一排站了9个人,第二排是9个人,第三排则是11个人。另外,各国女性领导人多是站在前排;通常情况下,下一届峰会主席国领导人会站在本届主席国领导人右手边。

  一般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基本上会站在第一排,但在2009年伦敦举行的G20峰会中,他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站到了第二排。

  这是英国故意怠慢他们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第一排只有9个位置。时任英国首相布朗站在中间,剩下的8人,按任职时间先后是:时任巴西总统卢拉、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任印尼总统苏西洛、时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时任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时任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这样,第一排已经站满。而就任时间晚的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则只能站在了第二排。这样排下来,作为政府首脑的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因为就职时间晚,而站在了第三排。

  2013年的G20峰会合影曾经引发国人的许多讨论——在这张合影中,习近平主席站在右侧边上第二位。这与以往人们对中国元首站第一排中间的印象有所不同,而这也是因为2013年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的第一年。到了2014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就站到了主办国澳大利亚的时任总理阿博特的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