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爱情语句 《朝花夕拾》: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朝花夕拾》: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时间:2023-10-18 04:08:08 爱情语句
《朝花夕拾》: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图1)

1.鲁迅:从无爱的人间走来

2.长妈妈的规矩;长妈妈就做一件事;藤野先生的出场;藤野的心思有谁知?

3.从来父亲不温柔;衍太太也不很坏;树人也曾是困难生

4.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

5.鲁迅喜欢猜谜语

作家作品

鲁迅:从无爱的人间走来

《朝花夕拾》中有好玩有趣的描写,如《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但更多的却是沉重和愤慨,如《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皆是。《二十四孝图》让少年鲁迅多怀疑和恐惧,因为:“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郭巨埋儿”这样的“孝”只增痛苦,实在毫无道理可言。《父亲的病》中庸医们的故弄玄虚、勒索钱财和草菅人命,回忆起来“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心中全是悔恨。

因为祖父卷入科场舞弊案,周家从小康走向败落,少年鲁迅尝遍人间辛酸。在《呐喊·自序》中这样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于是别寻出路。

《琐记》中说:“好。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寻找哪怕是“畜生或魔鬼”一样的人谋生?如果不是久历世情饱受世人冷眼,断说不出这样的愤激之言。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敢问路在何方?没的选。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母亲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矿路学堂,1901年12月,以一等第三名成绩毕业。“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1902年4月,留学日本,于是才得以结识藤野先生。因为所处无爱的世界,藤野先生的真诚关怀自然弥足珍贵,铭记一生。

读《琐记》,有学生会问,如果不是家庭败落,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鲁迅出现?“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命运就是如此奇妙。

人物形象

长妈妈的规矩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阿长与〈山海经〉》)

读点:没文化的长妈妈非常关注一件大事——大年初一的吉祥语。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希望在大年初一早上“我”能口出吉言。一年好运系于一言,关系的确重大,所以必须反复强调、叮嘱并操练,也就让“我”觉得烦琐之至,非常麻烦。问题是“我”记得元旦的第一件事吗?“我”什么时候醒?怎样能保证“我”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而不是其他?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时刻看着“我”,醒在“醒得特别早”的“我”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以防万一。果然“我”一醒就要坐起来,于是,长妈妈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这说明长妈妈很早就醒了,或许她根本就没睡好,没睡踏实。这对长妈妈来说,也是很考验毅力的一件事。这些,文章并没有交代,需要我们去想象和揣摩。当然,长妈妈这样做,更主要的还是为“我”。福橘并不是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说明这仪式也是为了“我”,表现了她对东家孩子的祝福和关怀。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寄托了阿长真诚善良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主家的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长妈妈就做一件事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阿长与〈山海经〉》)

读点:《山海经》在童年鲁迅心目中意义重大。作品中说“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山海经》,其他人不在意,长妈妈关注到了,于是来打听,记在心里,并当作一件大事去完成,而且真就完成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一句话,惊天动地,和“新的蓝布衫”形象一起,让人过目不忘。长妈妈不是亲人,胜过亲人。她关心“我”的情感,关注“我”的精神需求,她真的只做一件事。提及鲁迅的老师,我们说的总是寿镜吾、藤野和章太炎,但鲁迅美术兴趣的源起和启蒙,我们在这里不难找到答案。“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鲁迅对绘画的热爱,对绘图艺术的追求,从此启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当寿老师读书入迷之时,鲁迅在下面开小差描绣像,“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了换钱,还卖给小同窗了。如果再联系长妈妈给小鲁迅讲民间故事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妈妈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

藤野先生的出场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

读点:这一选段有特点的地方很多。首先是藤野的出场。“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外貌很平凡,模样也并不精神。鲁迅生于1881年,藤野先生生于1874年,这里的初见,藤野才31岁,但黑而瘦的形象已很老成。这里写藤野还是用的简笔勾勒,都是为了后面写“很吃了一惊”设伏笔。原文写初入仙台:“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小镇冷清,气候寒冷,没有中国留学生,糟糕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反映的是鲁迅情绪的压抑,说明他对仙台求学并没有多少期望,如果不是遇到藤野先生,这段经历便实在是乏善可陈了。在藤野先生说明解剖学的历史时,作者补叙道:“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字里行间掩着一颗民族自尊心。

白描教室后面的几个老油条也很是形象。“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请注意“讲演”二字,是边讲边演。如今班级同学搞活动,模仿任课教师说话上课亦有此妙,很受欢迎,让人捧腹。也因为是“讲演”,所以就有后面的“大家小心些”的直接引语。试想,如果是“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意思一样,但效果却有云泥之别。“大家小心些”如在目前,表演逼真,现场感十足。

总结起来,写人物,如果仅写外貌,不足以传神,顺便写一点点逸闻,人物就活了。

藤野的心思有谁知?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藤野先生》)

读点:这段是写“我”和藤野先生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是谈话的地点——研究室。藤野可以与鲁迅在很多地方见面,但他选择的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我”到达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为什么?这正可见他心思之细密、关怀之周到,当然也不排除他研究专注的一面。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于是藤野身体力行示范给“我”看,给“我”以影响。下文写在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后,他如释重负,很高兴地对“我”说“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所以这段描写仅仅关注藤野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踏实是很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