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故事
津南,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驰名中外的“小站稻”的发源地,是中国近代陆军成长的摇篮;这里漕运文化兴盛,大型妈祖祭祀活动——“宝辇花会”享誉海内外;这里是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红学泰斗”周汝昌的故乡……
津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多年以来,有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片美丽而富有人情的土地上。因此我们特别开设“津南故事”系列,将近几年来区文旅局、各街镇征集到的津南故事择优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津南这座城!
津南故事的第一页就让我们从《郑家瓦房》开启。
郑家瓦房
了解葛沽的人都知道,本镇有所最大的私人宅邸-郑家瓦房。瓦房主人郑筠荣(1846-1925)祖籍福建,其祖先明末迁葛沽,历代贫寒。郑筠荣年轻时随父闯关东,历时几十年在营口发迹。花甲之年时,落叶归根,荣归故里。增置田地,修建房宅,成为葛沽大户。
郑家瓦房于宣统二年(1910)破土动工,分两部分工程,历时三年竣工。落成后的郑家瓦房以规模之巨大,气势之恢宏在葛沽古宅群落(另有夏家瓦房、刘家瓦房、张家瓦房、苏家瓦房等)中鹤立鸡群,形成葛沽一景。宅院坐落葛沽南大街东中段北侧。院落占地东西七十余米,南北七十余米,呈正方形。宅院西侧建宽三十米,长七十米西花园。正门对面隔街建宽三米,长七十米彩绘游廊,整体工程占地近万米。
院落结构奇特,布局严谨巧妙,远望郑宅浑为城堡。青砖围墙高六米,围墙上围绕一米宽马道,半人高护墙。登上马道可环顾郑宅四周,俯视街道行踪。南大门三个,东北西三门一字排开。宽阔的大门上端镶嵌精美的花鸟雕砖,浑厚的门扇上硕大的铺首兽面狰狞,扣齿衔环,明亮抛光。门前阶石如玉,光滑可鉴,阶石两侧一对石狮蹲伏在雕以花草的石鼓上,卷尾昂首,露齿探爪,滑稽诱人。宅院东围墙南方开便门,北端开车门。车门宽三米,无台阶,车辆可直通后院。西围墙北端设后门,通达西花园。
宅院整体布局以正门宽阔的南北甬道为中轴线,将院落分成东西两大片。东片四大院两小院,西片两大院两小院两跨院。欲进各四合院须通过甬道两侧相对排列的上排便门,才可一览各院落真面目。房屋清末风格,红梁高柱,画廊连结,灰瓦青壁,挑檐飞脊,砖雕、木雕遍布山檐画廊。甬道两侧四合院相对并列,风格样式尽同无异,毫无二致。初次进院,如进迷宫,漫步几许顿觉方位错乱,实感易进难出。穿堂过户,行走之间又似乎回到原处。西片宅院西北角,建一座二层绣楼,绣槛绮窗,玉阶镂户。走下绣楼,缓步西行,出后门便是繁花似锦的西花园。内栽四时常青之草,八节不谢之花,滴红垂绿,斗艳争奇。
与西花园相媲美的是高悬于各门楣和充斥整个院落的名家匾额,书家墨迹。东大门两侧廊柱上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额联“桑梓七百年盐田更替,海河八千月帆影往来”。门匾题“日新岁异”。字体潇洒雄健,秀而不媚。西大门有晚清葛沽进士任嘉莪题写的“柴门水绕衔南灶,玉带云萦系葛沽”。额联和门上高悬的“郑家府第”横匾,笔墨凝重,苍劲秀美。西门回首匾“親仁善鄰”出自瓦房主人郑筠荣老人手笔。既展现郑家文采,又立下郑家家训。郑筠荣住的院门上横匾“富贵寿考”,额联“鹤群长绕三株树,人瑞先登五色云”,乃民国大书家华世奎亲笔。字体雄健、粗挺峻拔,极现大家之风。中国末状元刘春霖的墨宝展示在郑宅“香积院”。额匾“丽影月霁”,联题“花懒偷眠因院静,鸟欢争鸣为庭幽”。字迹出类拔萃,巧夺天工。葛沽顾儒清末举人苏之鉴、葛沽奇人刘道原、天津名家刘嘉琛、房地山、曹清川,以及宗教名人的匾额墨迹也分别展现在各院落庭廊。如西花园的百草百花各领风骚,各吐芬芳。游览郑宅如进名家书展馆,顿觉翰墨飘香,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郑宅“松鹤轩”书房横匾及楹联“障牗帘垂花外雨,掃廊帚借竹稍风”为郑筠荣长子葛沽书画名家郑麟荪自题,字体隽永,风格别具,极现儒雅之风。
郑麟荪不求功名,不慕仕途,终生玩味钻研于诗词书画之中。字画精良,尤善金石。清末民初,他是葛沽书画界领军人物之一。松鹤轩书房进出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是文人墨客垂慕光顾之所。郑家瓦房这片文化的肥田沃土多年来与葛沽文化密切相融,对古镇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郑筠荣等主办的葛沽书画展,在郑家瓦房展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明末创建断续延绵发展的葛沽书法社再现了空前盛况。展览活动中有幸者可喜获麟荪先生赠送的郑氏篆刻的巅峰巨作《百寿印存》和《阴骘文印拓》。《百寿印存》为摘取古诗词歌赋中带寿字的语句成印一方,共集百方,是为《百寿印存》。《阴骘文印拓》是麟荪氏以六十方巨印涵括文昌帝君泱泱数百言的“劝善”格言《阴骘文》而成的印集。印章每方少则四字,多则数十字。印文章法奇绝,构思奥妙,方寸之间万千变化。平正中凸显险绝,险绝中不失平正,疏密得法,浑然成趣,存红留白,相得益彰,漢印风格跃然纸上,无穷变化独具匠心。铁笔犀利,刀法娴熟,冲刀、切刀得心应手。难怪大书家李鹤年先生谪居葛沽期间见到郑氏《阴骘文印拓》拓本后不禁拍案叫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北京失守,华北告急。郑家无奈阖家迁天津租界。仅留少数氏族仆人看守家院,家资、文物一并转移。不久天津沦陷,日军兵不血刃开进葛沽。郑家大院旋即沦为日寇盘踞的首选地。荷枪实弹的鬼子兵在瓦房高高的围墙上站岗放哨,耀武扬威,郑家瓦房的辉煌不复存在。
1939年葛沽名人陈子衡创建渤海小学。郑家身在津城,心怀故乡。无偿辟西跨院作小学校舍,并慷慨解囊无私资助,助陈顺利建成葛沽又一所私立学校。
日本降服后的1946年,葛沽创建津东中学,郑家献瓦房做葛沽第一所中学的校址。津东中学成为现葛沽一中的前身。
1949年后,郑宅归公。1952年市教育局在郑宅南面兴建万米葛中校园。校园北门与瓦房正门隔街相对,瓦房改为学生和教工宿舍。
六十年代初,葛沽建“二小”,葛中拔瓦房东北角两大院做二小校园。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郑家瓦房对葛沽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功不可没。直到葛沽新一中和二小教学楼落成,历经百年沧桑的郑家瓦房终于闲置下来。而她的荣辱兴衰和讲不完的故事,却永远在葛沽人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