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美文欣赏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

时间:2024-04-01 11:56:16 美文欣赏

晏殊(991~1055)、字叔同,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据史料记载,晏殊七岁能属文,有神童之名。晏殊十三岁时候,给事中李虚已出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得知抚州神童晏殊的故事后,捷足先登,将女儿许配给了晏殊。

李虚已精通音律喜欢作诗,对爱婿着意培养,教他作诗为文之道。在岳父的奖掖栽培下,晏殊迅速成长起来。

《宋朝史实类苑》载,二十八岁的晏殊就掌词翰,成了真宗一日不可或缺的亲信大臣。在仁宗朝,晏殊很快跃升至执政高官。晏殊喜欢奖掖后进,一生虽然没有寇准、范仲淹等人那样的显著政绩,但却在文化教育和荐拔人才等方面做了许多贡献。他兴办学校,汲引贤能之士,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都出自门下,王安石也受过其奖掖。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图1)

吊诡的是,上述诸人似乎都与晏殊间有小误会。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在范仲淹于应天丁母忧。

天圣五年,晏殊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喜欢奖掖后进的他推荐居丧的范仲淹任应天府学,请他回应天书院任教。

在悉心教学的同时,范仲淹仍积极留心政事,执教第一年里就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任宰辅的王曾看到范仲淹所议朝政得失、民间利病很是欣赏,与晏殊共荐范仲淹出任馆职。

天圣六年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出任秘阁校理,跻身清流,完成了从地方官到京官的华丽转身。馆阁之职,级别虽低,却是天子近臣。乃是国家储才之所在,有一朝荣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台之说。

范仲淹从二十七岁中进士后出任地方官,直到四十方成为朝官,屈居下僚十余年时间。但多年的宦海沉浮、历练却没有让他学会适应官场,更不谙官场潜规则。入朝不到一年时间,以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就胆敢对赵宋官家的家务事说三道四。寻常百姓也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道理,更何况这家务事并不是小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之事,而是皇帝的家务事。在家天下的专制历史时期,家事与国事之间的区分是很难界定的。范仲淹偏不信这个邪,此举在朝中无疑引发了不啻于八级地震的官场震动。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图2)

事情还得从真宗皇后刘氏说起——

宋仁宗天圣年间,是摇拨浪鼓出身的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仁宗并非刘太后亲生,但迫于刘氏雌威,朝野上下无一人敢揭开这个盖子。生性柔弱的宋仁宗对这位母亲也心存敬畏。

天圣七年冬至日,礼官为献媚太后,奏请仁宗皇帝亲率百官为太后献寿于庭。习惯了逆来顺受的仁宗览奏允从,决定率领朝臣在会庆殿朝拜太后并为太后上寿。从做儿子的角度去解释,当然没有错。况且宋廷极力宣扬以孝道治天下,现在赵官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也是应有之义;然而从维护封建礼法的角度去考虑,显然,以一国之尊的天子行臣子之礼是有违礼教之事。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图3)

朝臣虽然心中明白此举不妥,但却明哲保身的集体选择了沉默。作官就是要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敢于发出不同声音者的另类,除了心智不全就是那种不谙官场规则的愣头青。

况且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先例,两年前就曾发生过。当时,宰相王曾委婉地表示了不满,但根本无人理会。现在历史昨日重现,朝臣已经是见惯不惊了。

无声就是默许!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在万马齐喑时候,范仲淹挺身而出。上书仁宗皇帝与刘太后,指出:天子之亲,自有规章制度可寻。以天子之尊行人臣之礼,不但有亏君道,恐开母后干政之渐;而后宫干政乃是汉、唐败亡之象。

范仲淹提出了权宜之计——官家在内廷率皇亲宗室为太后祝寿,行家人礼;宰相率文武百官在朝堂向皇帝、太后同贺。

范仲淹的上书,在因循已久的朝堂中掀起了惊天骇浪。首先慌了手脚的不是别人,正是荐引范仲淹入朝为官的晏殊。他担心被人误会范仲淹此举是出自他的授意。太后如果根究起来,晏殊难逃荐举失察之咎。

晏殊行事低调内敛、谨小慎微,闻讯大惊失色的他急忙召来范仲淹责备他行事草率、出言无忌!如此行事,自己也难逃池鱼之殃。

范仲淹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外,还说过这句名言,八个字(图4)

原来,在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垂帘听政。晏殊因反对张耆出任枢密使而触怒刘太后,(天圣五年,晏殊被罢礼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出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宋史-晏殊传》)被贬出京师。晏殊责备范仲淹既有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畏惧心理,二者也担心范仲淹步自己后尘。

范仲淹无奈,作书辩解:仲淹天性不以富贵屈其身。如此行事,非但是尽人臣之责,更是为报大人荐举之恩!先生既如此责备,定是以仲淹为尸位素餐、明哲保身之人,放眼四海,天下滔滔、皆为此辈,又何须先生荐举范某?

对范仲淹义正辞严的辩驳,晏殊只有苦笑一途。

好在范仲淹人微言轻,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刘太后根本懒得理会,仁宗皇帝仍依旧例率群臣为刘太后上寿于会庆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