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励志故事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

时间:2023-07-14 09:53:56 励志故事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1)

大概是在78年,79年吧,刘心武的超火短篇小说《班主任》在电台播出,我是坐在院子里听的。听的不是收音机,是隔壁邻居牛叔家挂在门口墙上的小喇叭

那是吃晚饭的时候,院子里的住户们都搬出了小方桌准备开饭,这时候小说连播时间到了,小说的内容这么多年过去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小说开篇的那句话:“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还有两个人物小流氓宋宝琦和团支书谢慧敏,然而最深印象的却是那只挂在墙上的小喇叭,因为它一直出错,到了小说播出紧要处,它就刺刺啦啦响,正吃饭的牛叔就要去接半碗水倒在喇叭的地线接地处,惹得一众听书人怨声载道,以至于后来干脆用收音机来听,直接关了小喇叭。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2)

70年代院子里吃饭

我这篇小文不是要谈刘心武以及他的《班主任》的,而是要说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美好的记忆——小喇叭,以及新乡市小喇叭的一些事,欢迎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把你的记忆库倒腾倒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那段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小喇叭”时光。

说起有线广播小喇叭,本世纪出生的年轻人是没有印象的,他们现在已经对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自挂天线电视机或者有线电视都不甚了了,更别说有线广播小喇叭了。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小喇叭却是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接受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那时候,条件好的人家有电子管收音机或半导体收音机,其它人家多是收听从室外引一根电线到家里的有线广播小喇叭。凭一根铁丝拉到屋内接上喇叭的一根线,喇叭另一根线则接在地线上,地线是用一根钢筋或大铁钉连上铁丝或电线插在地上,小喇叭就响了。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3)

小喇叭正面反面

小喇叭又叫舌簧式扬声器,主要由线圈、磁铁和簧片组成,簧片随电流大小变化,震动纸盆而发出声音。我们院八户人,有的家里为了好看,把这种小喇叭放在一个用木头做的方形盒子里,把盒子用红漆绿漆装饰,盒子前边的木板镂空刻个五角星或别的图案,里衬纱网,声音就是通过装在里面碗底的那个磁铁圈喇叭发出来的。

那个时候,我家其实有一台收音机,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生产的“月宫”牌。收音机不便宜,价格相当于一般干部一个月工资,因此很珍贵,不太舍得用,所以也安了一个小喇叭接在屋里。记得我家的小喇叭是黑灰色的饭碗大小,我姐姐那时在134厂当模型木工,做个外罩木匣子自然不在话下,正面也镂空为五角星图案。只不过小匣子使用了五合板,涂了清漆,自然木纹很漂亮。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4)

装饰过的小喇叭

邻居牛叔把小喇叭接在了屋外门口,就是为了夏天纳凉、吃饭时候听。

现在回想起来,模糊的印象就是:大早起,牛叔就拉开了小喇叭的开关,早上开始曲是《东方红》,然后是“新乡市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准时播出。早上还会播出“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晚上有“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都是最受我们院老少爷们欢迎的,那时候的人特别关心政治,党和国家的重要信息都会在这两个时间段通过小喇叭及时传递,消息比当天报纸都要快。我们也像吃饭一样,每顿不能少。

昨天和朋友喝酒,聊起了当年小喇叭的事,嚯,几个五六十岁的人七嘴八舌,满满都是回忆。大家兴致很高,激起了我更深一层探究新乡市小喇叭发展的好奇心,于是找了些资料,梳理一番,想让更多同龄人顺着脉络回忆一下那些美好的往事。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5)

现在回老家可能还能偶尔看到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6)

墙上挂着小喇叭

新乡市有线广播小喇叭的建设发展

1950年1月,根据市委指示,新乡市文化馆负责筹建的新乡市人民有线广播电台刚建立时,首先在火车站、钟楼(原在姜庄街东口,已拆除)、北街口、王村、城里十字等主要交通路段趁杆顺墙架线,安装了8只25瓦高音喇叭,没有自己的独立传输系统。电台设在新华西街28号新乡市人民文化馆院内,使用的是平房三间,一间作机房,两间作播音室兼办公室。1950年元月开始播音,对外呼号为“新乡市人民有线广播电台”,这是平原省第一座有线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共有三名:一名播音员、一名机务员和一名编辑,隶属于市文化馆宣传股。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7)

播音中

1952年10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后,市有线广播电台随同市文化馆由新华街搬迁至现卫河公园(原平原省文联)内,利用旧房改建了一座有隔音装置的播音室和机房。接收了平原省电台移交的一部500瓦国产扩大机、一部美国制转播机、两部美国制钢丝录音机和唱机、唱片等。随后又从上海购进一部增音机,有线广播设备已初具规模。电台采取公家购置电线器材,用户自费安装喇叭相结合的办法,在建国路、民主路(已扩建为中同路)、北大街(已扩建为劳动路)、解放路、平原路、新华街、石榴园大街等商业繁盛街道,沿街顺墙架设了广播新线路,在国营商业,集体手工业社(组),私人商业和手工业的临街门市部,发展了270余只低音小喇叭,并架设了通向面粉厂、电厂、豫北运输公司、卫河航运站、中原纺织厂、新乡铁路等13个工厂、企业广播站(室)的信号专用线路,广播输出总功率500瓦。

这一时期,市区有线广播也有相应发展,广播喇叭的安装,由以前的临街门市部,逐步转向街道院户居民。

同一时期,全市各较大单位纷纷建立广播站(室),小单位也购置了扩音机、话筒等广播设备。国营平原机器厂广播站,是我市建立最早的一座厂级广播站。

1955年7月,根据中央有关文件指示,我市有线广播从市文化馆划出,成立新乡市广播站。列为市直属单位,业务归属市委宣传部领导。同年末,市广播站的四名工作人员和设备,从卫河公园市文化馆内搬迁至人民路市委南院(即现卫滨区政府院)内,当时有平房五间,两间作播音室,一间作机房,两间作办公室。到1966年,全市小喇叭近一万只。

到1958年底,市区各主要街道和郊区,广播网的专用线路,已基本建成,全市共拥有广播喇叭11498只,其中市区525只,大街小巷基本上都能听到广播。郊区农村6248只。有线广播成了市党政领导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1959年元月,新乡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后,有线广播停办,市电台把全市有线广播线路、喇叭,分别交给新华区(即现在的卫滨区、和平区(即现红旗区)和郊区(即现在的牧野区)维护、管理,三个区既无专人负责,又缺乏办广播的经验,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因而全市有线广播处于瘫痪状态。线路、喇叭长年失修,线杆入土部分已经腐烂,铁线生锈,讯号不通,喇叭不响或损坏了也无人修理。因而喇叭数量急剧下降。到1962年底,全市经常响的小喇叭,大约只剩下四、五百只,郊区广播专用线路大部分被改作电话线,少部分被改作电力线使用。有的线杆被刨掉或被盗走。

新乡人民广播电台于1962年5月停播后,市广播站着手恢复有线广播,大抓线路、喇叭建设。市广播站在恢复市区基层广播线路建设中,为了不影响正常播出,本着先干线、后支线、先粗整、后细整,逐街、逐巷、逐喇叭用户进行整顿的原则,先后对人民路东口市——建筑公司(电杆43根,线路长10560米);石榴园——北大街(电杆32根,线路长5120米);姜庄街—新华街(电杆22根,线路长3520米);民主路(电杆24根,线路长3840米);新华街西段建国路(电杆22根,线路长3520米)等几条喇叭较集中的街道,进行了全面整顿。共计立电杆143根,架线26560米。另外,对市区其它街道的250根电杆和30000米线路的干、支线,也进行了全面的检修。解放路、平原路原来的木杆,换成了7米水泥圆杆。在这次整修中,还进行了喇叭收费登记,澄清了喇叭数量,拆除了不合格的收听工具。在不增加线路材料的情况下,发展了400余只新喇叭,全市广播线路、喇叭的通响率,达到70%以上。

我市有线广播在1963年恢复、整顿、提高的基础上,从1964年5月开始,又掀起一个城市广播网大发展、大建设的高潮。那时叫“奋战二百四十天,喇叭突破万只关”,采取大工程集中,小工程分散的方法,首先在一横街和光明街(怡园小区南面,已拆除)进行试点,10天架设线路6000米,安装喇叭200只。先后在石榴园、北关大街、城南庄、南北花园、铁道南街、北街、和平巷、平原西路等90多个居民委员会辖区内建成了有线广播网。全市约有100多条街巷架设了广播专用线。

全市共架设广播线路150000米,发展喇叭15000只。市区基本上实现了街巷有线路,院户有广播。

1963年,为提高市区卫河北岸广大地区有线广播的传输质量,市广播站在卫北公社院内(现胶委路一带),建立起一座卫北放大站。至此,以市广播站为中心,连接全市各街道、各单位、各院户的有线广播网专杆专线传输系统,已基本形成。

1966到1969年,市广播站的线路,喇叭又有进一步发展。1970到1975年,市广播站的线路、喇叭重点向市区边沿地带发展。先后建设了南干道(现金穗大道)、解放南路、和平路中段、中同大街、新乐路等道路的广播主干线路,共立8米圆水泥杆182根,架设线路总长30770米。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8)

那段难忘的特殊岁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乡市加速了有线广播建设。全市各街、巷的线路、喇叭,经过几年的修复、整顿,音质音量普遍改善,并建成了专杆专线独立传输系统。到1985年底,全市共拥有小喇叭51000只(其中市区27000只),全市平均小喇叭入户率为50%左右,郊区和北站区农村小喇叭入户率高达90%以上,全市大部农村和有居民住户的地区,基本上都能听到有线广播。

播出的内容

1950年建立新乡市人民有线广播电台以来,在节目设置方面该台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内容除转播中央台、省台重要广播节目外,自办有新闻、读报、文艺和天气预报、寻人寻物启事等节目,还经常播送市委、市政府等重要文告、通知等。1955年7月到1958年底这段时间,除文艺广播外,曾先后举办过《本市新闻》、《综合节目》、《职工生活》、《妇女讲座》、《青年讲座》、《为听众服务》等节目。1958年根据形势需要,又开办了《卫星发射台》节目和《卫生知识》、《农业知识》、《科学知识》以及《天气预报》、《广播讲话》等。除自办节目外,还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对部队广播》节目、《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国际时事》节目等。转播省台的节目有《新闻节目》、《全省广播站联播节目》等。

1977年以后,随形势的好转,广播宣传工作渐趋正规。《全市联播》增至每周六次(每次15分钟)。1978年起又增设了《青年之友》、《科学与生活》和《学习节目》三个专题。1979年9月开始,将新闻节目分为《本市新闻》和《全市联播》两个节目。还恢复了《为听众服务》节目,每天两次播出,(每次五分钟),其播出内容包括:每天的影剧电视节目预告、寻人寻物启事、商品、产品广告等,除播出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通知、公告等文件不收费外,其它内容均按字数和播出次数,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收费标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1981年以后,新乡市广播站的宣传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本市新闻》节目增添了《评论》、《编者的话》和《听众信箱》、《新闻故事》、《新风赞》等小栏目,《唱片欣赏》、《每周一歌》、《新乡文艺之花》、《音乐知识讲座》、《小说连续广播》、《文学节目》、《音乐节目》、《曲艺节目》等。还举办过《春节综合文艺晚会》、《灯节猜迷音乐会》、《学雷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诗歌演唱会》、《歌颂伟大的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音乐、歌曲等专题文艺节目。自采、自编的文艺节目有:豫剧《孙成打酒》录音剪辑,广播剧《重返柳河湾》、《爷爷》,配乐小说《迎春花》,配乐诗朗诵《华山交响曲》、童话故事《贪吃的财主》、农村现代题材戏曲《广告楼》、历史题材戏曲《柳泉孤愤》和曲艺专场《夸新乡》等。

小喇叭收费吗?

1963年6月,新乡市下达《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的管理和征收喇叭收听维护费的通知》,规定今后不论单位和个人安装喇叭,必须经市广播站批准,并按照技术规格进行按装。从1963年7月份起,市广播站在市区范围内开始征收喇叭收听维护费,每只喇叭每月收费3角。收费办法:每月征收一次,集体单位由市广播站派人直接征收,职工家属院和居民住户,由所在居民委员会代收,由市广播站从收费总额中提取10%,留给居民委员会。文革期间收费无疾而终。

新乡有线广播“小喇叭”以及我有关“小喇叭”的美好记忆(图9)

那时候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块钱,一年收3块6,差不多是两、三天的工资,按现在算最低也是300块钱。

1980年9月,市广播站决定从1980年11月1日起,恢复征收市区有线广播喇叭收听维护费、收费标准:城市居民每月每只喇叭收费一角,集体单位每月每只喇叭收费二角,对由市广播站架设传送广播信号线的单位,每月收费一元,收费办法:职工家属院和居民住户仍由居民委员会代收(报酬同前);个别偏僻地区,由市广播站收费人员直接向用户收费。

为鼓励收费人员多收费,市广播站制定了收费奖励条例:(1)收费率达不到所维护喇叭总数70%的不提取奖金;(2)收费率达到所维护喇叭总数70%一80%的,提取收费总额的5%,奖给收费人员;收费达到维护喇叭总数80%一90%的,提取收费总额的7%,奖给收费人员;收费达到维护喇叭总数90%以上的,提取收费总额的11%,奖给收费人员。1980一1983年,平均每年约收费2万元左右。1984年,新乡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物价局“关于降低喇叭收费标准”的报告(每月每只喇叭收费5分),后因收音机、甚至电视机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小喇叭已成为明日黄花,即使不收费也没有多少人收听了,于是,市广播站停止了喇叭收费。

至此,标志着一代风流“小喇叭”寿终正寝,走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