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滋养了一大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颇有建树的大先生。
他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有放眼宇宙的大视野,有悲天悯人的大胸襟,有度己度人的大气度,有培根铸魂的大智慧,有与时俱进的大境界。
浙派大先生,是一个称谓,是一种修为,更是一卷隽永,提供了学问坐标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一代代浙江教育人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与方向感。
从本期起,浙派教师推出《浙派大先生》专栏,以历史与传承两大维度,追述生平事迹,挖掘时代意义。
东汉·王充
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与王符、仲长统并列“后汉三贤”。代表作《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三十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论衡》系统地总结了汉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批判了神学目的论和物质不灭论,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充的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无神论、认知论、历史发展观、人性说、命定论等。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王充:浙学源头第一人
文/池沙洲
绍兴市上虞区章镇林岙村与嵊州市三界镇沈湖村交界的地方,有一片连绵起伏的茶山,名为乌石山。
一到春天,杏花、樱花、桃花、油菜花次第开放,风景这边独好。苍松翠柏之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坟茔,碑石上刻着“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这是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由当地士人兴建、1981年人民政府重修的王充墓。
王充是谁?沉陷在信息海洋中的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时仍感到力不能胜。
2015年出版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称王充是“后汉三贤”之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代表作为《论衡》;2021年版的统编新教材已不再出现与王充相关的知识点。
但王充这个名字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就有《论衡》,他在很多场合的讲话中引用过《论衡》。比如,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论衡·别通篇》);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书解篇》)在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网络舆论引导等主题的讲话中曾多次出现。此外,还有“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实知篇》)、“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佚文篇》)、“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超奇篇》)等文句。
为什么《论衡》会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案头书?这部书到底是写什么的?《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穿越2000年的时光,去一窥那个读书人还在用竹简抄书著书的时代。
寒门才子
王充的生平见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与王符、仲长统合为一传,即《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三人即初中教材所称“后汉三贤”。三人的思想前后相承,具有共同点(如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而以王充年辈最长,著书最早。晚清画家任熊所作王充线描像范晔的部分史料取自王充的自传,即《论衡·自纪篇》。据此文记载,王氏祖上为汉武帝刘彻时的改革家王贺,世居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几世尝从军有功”。西汉末年,王氏一族中的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新朝存在了15年,天下大乱,连年灾荒、疾疫、兵燹,民不聊生。王充的祖父王汎(与王莽同族不同宗)这一支受牵连,失去了爵位和俸禄(“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全家移居会稽郡钱塘县(今杭州),以种地、养蚕、经商为业。王汎有二子王蒙、王诵(王充父亲),不改燕赵子弟豪侠任气的本色,与当地土豪结下梁子。结果,全家又从杭州迁居上虞。(“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一个有着蛮勇好斗行事传统的家庭,周围又是三教九流的市井环境,王家竟然诞生了一个神童——王充。王充之所以能够跻身“古代勤学小故事”主人公之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独特的品性。6岁时,王充就显露出与周围人的强烈反差,“不好狎侮、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小时的王充像极了QQ表情包“不准影响我学习”。小伙伴们喜欢的捉鸟、抓知了、掷铜钱、爬树,这些王充都不感兴趣(“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就爱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王充8岁就开始学习佶屈聱牙的《尚书》,并以《论语》中的章句修养自己的品德,每天能背诵一千字的儒家经典,致使“所读文书,亦日博多”。16岁时,王充聪慧博学已远近闻名,被乡里举荐,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深造。东汉时期,造纸术虽已发明却远未普及,所谓的“书”仍是既贵且重的竹简。王充出身“孤门细族”,因此“家贫无书”,只能是通过逛书肆的方式阅览典籍,也只能通过目见口诵的方式吸收知识(“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因为短期记忆不可能很精准,这使得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反而练成了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本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洛阳的每一间书肆都成了王充的书斋,少年苦读的这段经历对王充形成“博通能用”的治学风范起到了奠基作用。儒学正脉
王莽时期“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有学之士“遁逃林薮”。建武五年(公元29年),也就是王充出生后的第3年。此时东汉政权建立已4年,海内初定,光武帝便效仿汉武帝重建太学,访求各地名儒,设五经博士(教授),打造了一支全国最顶尖的师资力量。进入太学以后,王充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贵人——班彪和桓谭。班彪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培养了3位才学卓著的子女:《汉书》作者班固、名将兼外交家班超和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班昭。桓谭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烛火之喻”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即后世俗语“人死如灯灭”的先声。这两位学者对王充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从班彪那里,继承了秉笔直书的中国史学传统;又从桓谭那里,继承了从荀子发展而来的唯物主义“形神论”。两汉时期,学术有经纬之分。经学,指的是关于儒家正典“六经”的学问;纬学,则是指星相术士编造祥瑞灾异、预测吉凶祸福,以神秘荒诞的隐语诓骗世人。纬学又叫“谶纬之学”,它甚至超越了正统经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一国之尊的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俗儒们为迎合上意,背离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精神,沦为皇权证明自身合法性的工具。有良知的大儒如班彪、桓谭、张衡、王符等人,对儒学的神学化潮流进行了斗争,其中桓谭被光武帝当众批为“非圣无法”,并下令将他处斩。桓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差点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所代表的儒者尊严已丧失殆尽。“非圣无法”这个罪名被清朝乾隆皇帝用来指责王充,可见,王充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与皇权政治都势如水火。在熟睡或者装睡的人眼里,个别清醒的人反倒成了“异端”。王充所钦佩的儒家圣人孔子和孟子,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不被主流接纳,因此,王充也没有觉得自己不向世俗低头有什么不对。那么,少年成名的他,在仕途上不能飞黄腾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王充在扬州下辖的丹阳、九江、庐江等郡担任掾功曹一类的属官,相当于县级普通公务员,主管一县的人事和考功。王充为人低调,“不肯自彰”,在自己的岗位上办事勤勉,积极推荐优秀的读书人做官(“专荐未达”);在庄稼歉收之年建议官府厉行节俭、停止酿酒,但都“言不纳用”。既然与当政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充在一生中几次辞官回乡,一边教化学生,一边潜心著书。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王充写出了《论衡》《政务》《讥俗》《养性》四部书。只可惜,仅有《论衡》一书较为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论衡》其书
王充用7年时间写出了《论衡》,全书共85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22万字。这本书的文本文件在硬盘里只占不到一兆的空间,而在当时需要用掉竹简7000多枚。王充墓园内的论衡碑《论衡》的思想精髓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博”和“实”。先说“博”:《论衡》描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中国古代技术成就。全书涉及自然科学、哲学、政治、文化、历史、宗教、伦理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仅就科学而言,涵盖天文、数学、农学、生物、地理、医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仅就物理而言,又包含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等内容。例如“司南”一词战国末年就已出现,但历代典籍当中都没有详细介绍。多亏了《论衡·是应篇》,我们才知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确定司南是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针。王充把博学之士比作大海:“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论衡·别通篇》)。他认为“博”是读书人应该拥有的力量(“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论衡·效力篇》)。再说“实”:“博达疏通”的“鸿儒”特质与“求实疾虚”的古典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整部《论衡》“实”“真”两字共出现723处,提倡实事求是的地方有1088处。王充在书中不断提出论据反对迷信,驳斥将人世吉凶与天体运行、自然灾异等硬扯上关系,认为这只不过是统治者恐惧和反省的主观感受罢了。(“灾变恶征,何为至乎?引过责,恐有罪,畏慎恐惧之意,未必有其实事也。”《论衡·感类篇》)他对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提及浙江精神时写道:“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习近平的这段论述不仅将浙学的核心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还梳理了浙学的脉络,并上溯至其思想源头——东汉的王充。光照后世
写完《论衡》的第2年,王充以60岁的年纪第4次出仕,任扬州刺史府功曹从事、治中从事等职,他的一生就这样在“仕”(实践探索)与“隐”(理论总结)的循环往复中寻求学问的浑厚精深。可能是由于竹简受到运输的限制,也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出位”,王充在世的时候,他的著作传播范围只在吴越一带,“中土未有传者”。《论衡》横空出世之后,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其诞生地的读书人。据《袁崧书》记载,王朗为会稽太守时,得到《论衡》一书。当他回朝廷任职后,同事们背地里觉得他学识大进,猜测背后一定有什么“异书”助力(“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通过询问王朗本人,才知道是得益于《论衡》(“问之,果以《论衡》之益”)。公元177年至189年,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蔡文姬父亲)在江南避难,意外发现了《论衡》,如获至宝。蔡邕复职后,将《论衡》带到京师。据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人听说此书,甚至上蔡邕家“明抢”(“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持去”)。王充在撰写《论衡》时,就对浙江学界产生了深厚影响。谢夷吾称王充为“天才”,将其列入孟子以来的第一流学者,并越级向汉章帝奏荐:“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于是,汉章帝览奏后下令征召王充,却被62岁的王充以老病谢辞,其困厄自守、淡泊养性、贫不移志的儒者风范深受世人敬重。葛洪对王充的评价很高,称其“学博才大”,是汉晋第一人(“汉兴以来,未有充比”);南朝齐梁间的刘勰称王充为“学问大家”、《论衡》为“传世巨文”。到了近代,王充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再次起到了积极作用,胡适评价:“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章太炎更是将王充列为汉代儒学兴起以来(其时间跨度与中国封建社会大部分重合)的“第一人”:“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清明时节,一队队穿着校服的学生走入墓前神道,他们是附近王充小学的学生。在2019年之前,这所学校的名字是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中心小学,它有100多年的历史。学校有一项延续多年的老传统,就是每年清明节,教师会带领学生们到王充墓祭扫,在墓前摆满鲜花。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的学生在清明节拜谒王充墓近年来,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章镇镇人民政府不仅打造了600亩樱花谷旅游资源,还将目光朝向2000多年前的乡贤——王充。作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王充墓得到修缮,墓园得到扩建,墓旁还修建了名为“王充清廉思想展厅”的墓庐。2021年9月,王充、滨笕、大勤、龙浦等小学完成撤并,新校址建成并投入使用;2022年,校园内的王充史迹馆建成,王充和他的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进入到学校的“养真”课程,学校的培养目标设定为——“真鸿儒”,鼓励学生“做真人、有真知、谋真事”。从孔子的“思无邪”,到王充的“得实”“疾虚”,再到竺可桢的“求是”,直到浙江精神的“求真务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中华文脉的微言大义在新的时代发扬传承。传承王充“真思想”
培育当代“真鸿儒”
文/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校长
吴冠军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从民国时期的“虞南高等小学”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章镇战时联合小学”,再到今天的王充小学,先后易名15次、迁址3次。2020年2月,在上虞区及章镇镇政府的关心下,投资6500万元的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章镇地处虞南腹地,风光秀丽,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王充小学校园内矗立的王充像
王充将知识分子分成5个级别,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并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文人)和学术人才(鸿儒)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显著的人才特征为“精思著文”“连接篇章”和“兴论立说”,尤其是提出“知为力”,即人才应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这种“理想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标准具有一致性。
王充主张,要获得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的心理。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而在敢于质疑教师的说法,打破崇拜权威的心理,核实道理,确定是非。(“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於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问孔篇》)
王充提出,知识、道德和能力的获得,既要靠日积月累的功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论衡·状留篇》) ,也要靠师友之间讨论琢磨。同时,通过“任耳目”的感性认识、“开心意”的理性认识、“引效验”的实用认识3个阶段,专心致志,学思结合,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学习进步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证。
为传承王充思想,践行王充的教育观,不断厚积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促进其可持续、有特色地发展,我们提出了“知物由学”的校训和“真鸿儒”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物由学”出自《论衡·实知篇》,意思是: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必须认真学习。校训与学风“勤学、善思、自主、合作”相符,“勤学”和“善思”是王充的两大学习法宝,也是一个人构筑人生根基、取得成功的保障。
学校的教风是“博学、深研、求新、崇真”,这既是王充思想中的重要教育观点,更是教师发展的思想指南。王充本着“疾虚妄”的精神,提出“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这也是当代教师应有的治学理念。
学生在墓庐中瞻仰王充思想与事迹
学校的培养目标“真鸿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涵盖三方面要求。
一是“做真人”,即学生有道德、讲诚信、活泼开朗、身心健康。
二是“有真知”,即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识丰富,学以致用。
三是“谋真事”,即学习、做事态度端正,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都聚焦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人的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遵照国家颁布的六大核心素养,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实际,结合学校王充思想文化特点,我们确立了以“身心健康、学识广博、审美雅趣、创意纷呈”4个方面为重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设计了“养真”课程体系。
课程取名“养真”,体现了王充的教育观点。王充思想的实质是“真实”。学校只有通过构建“真课程”,打造“真课堂”,修炼“真教师”,才能实现培养“真鸿儒”的目标。
“养真”课程的构建,以身心健康、学习能力、自我规划、公民素养、跨文化交流、国际理解、人文艺术、科学思想、信息意识等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具体来讲,“养真”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部分组成。基础性课程由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拓展性课程由“三真”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大类组成。
课程设置基于学情和师情,注重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拓展性课程多元化,着力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真”课程分“校一级提高”“年一级普及”两个层面实施教学,以学期为单位,确保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有12次以上的课程选择机会。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基础性课程教学,“轻负高质”是重头戏;变革教学方法,“切磋琢磨”是突破口。“切磋”即合作学习,“琢磨”即独立思考,“切磋琢磨”也是王充的重要教育观点(“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论衡·量知篇》)。
因此,我们正在确立“学生先学,学生能学”“琢磨切磋”的教学理念,着力构建“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最终实现“让课堂内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效益,让课堂内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人性关怀”的教学理想。
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
——王充故事在课堂上的讲演悟
文/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教师
池金萍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学校开设了2门跟王充有关的校本课程,分别是“唯物生活”课程和“研学章镇”课程,列入基础性课程之中。“唯物生活”课程内容主要为王充故事、生活哲理、经典国学等;“研学章镇”课程内容主要为清潭根雕、章镇茶文化、章镇历史、章镇人文风貌、章镇特产等。
其中王充故事是针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师集中智慧,从王充的著作中撷取情节、观点、典故、寓言等,用现代白话文重新编写创作的,并且以课堂渗透、故事会、四格连环画、微型戏剧等形式在学生中传播,让学生懂得校训“知物由学”的由来和道理,告诫学生要多读书、多操练、勤思考,注重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学生晨读王充经典语录
我今年执教的是三年级,中段年级是培养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意志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识,因此培养学习的专注力和恒心非常重要。
平时我会有意识地拍摄一些学生学习懒散的场景,如背课文心不在焉、玩手上的橡皮、作业字迹潦草等。我把这些视频和照片在班级中呈现,总是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事先设计了一张学习自评表,让学生对照和思考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在自己存在懈怠和不足的项目上勾画。
在班队课中,我融入了王充的教育思想和“学知”主张,让学生分小组演绎王充学生时代的小故事。学生们自己分配好角色,穿上汉服,声情并茂地体会“知物由学”的内涵。
第一个场景:
王充坐在桌前认真读书,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说:“王充,我们去捉麻雀吧。”
“我在读书,不去了,谢谢。”
一个小女孩走过来说:“王充,我们去抓蝴蝶吧。”
“我很想去,可是我还有字没写完。”
还有很多小孩邀请王充一起去玩,都被王充婉言谢绝了。
“那我们就不等你了,我们去玩了。”
王充:“等我读完今天的书,习完今天的字,再去找你们也不迟。”
第二个场景:
王充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买不起书。
“我每天会到书店里去读书,这样就不用花钱买,还可以读到很多书。”
一个学生看到王充在洛阳街上的书店里读书,他想:“我去考考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在专心读书。”
“王充,你在读什么书?你能讲讲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吗?”
王充合上书本,把书背了出来。
那个学生行揖礼说:“听说你过目不忘,果然是真的。你已经有这么高的天赋了,还如此用功,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整个表演过程虽然是学生之间在对话,其实是学生在与王充对话,感受王充勤奋好学的精神。演完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以王充为榜样,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烦腻学习、需要督促、用心不专、贪玩嘴馋等坏毛病会妨碍自己变得更优秀;而王充学而不厌、专心致志、自主学习、先学再玩等学习品质是值得自己效仿的。接下来,我出示《论衡·实知篇》中的句子“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生自由发表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知道了自己在学习态度上的不足,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又有了榜样,就能把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去。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学习行动表的书写,然后将行动表粘贴到班级展板上,以时刻提醒他们:承王充的勤学,改自己的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学”的意义。《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表明,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曾子也说“君子爱日以学”,荀子则说“学不可以已”,学习被看作是一个人终身的使命。周秦两汉不乏以“劝学”“勉学”“勖学”“赞学”为题的篇章。王充的“知物由学”,为这些众多的劝学文章,做了一个简明而精到的诠释。传承和践行王充思想,梳理王充的教育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是我们正在做的。感知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即王充的教育思想中提到的“任耳目”,通过“目见、耳闻、口问、手为”等外在方式,个体感知外在客观事物,积累经验并获得知识。我们将感知主要落实到年段较低的学生中去,让学生明白多听多看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而王充所说的“开心意”的理性认识阶段,强调学习要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并深入思考,做到学思结合,主要落实到高段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地运用知识,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思考。本文刊发于2023年4月28日
《浙江教育报》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