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心情短语 《论语》共读,后生可畏

《论语》共读,后生可畏

时间:2023-10-13 05:35:41 心情短语

【共读内容】

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导读学者】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晨读笔记】

杜英:

【论语晨读】第870天

吴亚楠:

各位师友,早上好。今早与大家继续一起学习《论语·子罕》第23章。(因为过会有事情需要处理,故而今日提早些将讲稿先呈列出来)

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此章主旨可概括为四个字:“及时勉学”(朱子)。对此如何理解,根据各家注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从本章的言说方式看其初衷首先,夫子此处之言显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此为夫子之“勉勵”或“激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此为夫子之“警戒”或“戒飭”;但两个部分并非截然分开,有扬有抑,有正有反,于此更可见夫子劝诫后学之苦心。

对此可参看以下注解:1,《论孟精义》:楊曰:…葢聖人與人為善,又惡其怠而止,故抑揚其詞如此。,2,《论语解》:…辭氣抑扬之間,學者所宜深味也。3,《四书大全》:雙峯饒氏曰:曰可畏,期望以勉勵之;曰不足,畏絶望以警戒之。4,《四书通》:黄氏曰:前兩句激厲之也,後兩句戒飭之也。聖人於後學拳拳如此。

二、本章所揭示的时间过程中的圣学工夫之开展这是本章的重要意义。如果说22章侧重强调圣学终始之义,那么此章则将圣学工夫对应于不同年龄阶段而给以具体的描绘,如此而作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既然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之特点,故而应据此定位不同阶段用功之作用;其二,此亦构成为一客观之标准,反而审视于自我用功之有力无力与得失所在。

下面,以各家注解为主,将圣学工夫与年龄阶段分别对应而略作陈述;陈述之后再作总结:

1,少时《论语注疏》:正義曰…後生,謂年少也。《论孟精义》:范曰:凡人進德必在於少之時,舜二十以孝聞,顔子十八天下歸仁焉。《论语学案》:君子終身造詣皆自後生中發軔,從此自棄便無長進之機,必墮落人後者。故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小结一:一生造诣,奠基少时;年富力强,惜时而进。

2,三十——四十——五十(1)三十、四十:《论语全解》曾子曰:年三十四十之間而無藝,則無藝矣。(“艺为所学之业”)(2)四十:《论语全解》: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3)四十五十:《论孟精义》吕曰:四十五十血氣盈而將衰,好惡習而成性,善惡已定,幾不可易,故無聞者不足畏,見惡者至於終。《论孟精义》謝曰:四十五十,血氣向衰,猶不聞道,則終於此而已矣。《论语注疏》:…至於四十五十而令名無聞,雖欲强學終無成徳,故不足畏也。《四书通》:馮氏曰:…若夫四十曰强,血氣定也;五十曰艾,血氣衰也。定則不進,衰則有退。至此而德行無所聞則止於此矣,無足畏也。《四书通》:顔子年未四十已以德行聞,獨不幸而早死爾。年四十五十而無德行之可聞者,雖幸而生,無足道也,則亦無足畏也。

(4)五十:《王制》:五十始衰。《集注》、《论语全解》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聞則不聞矣。

小结二:三十用功,学见初成;四十之际,善行当著,无恶行而见憎;五十既至,血气转衰,善恶已定,再难强学。

3,故而总结以上两个阶段,圣学工夫在时间中的展开应当如下:一生工夫,奠基少时;三十用功,规模初就;人至四十,期其秀实;勿画勿止,五十令闻。老而无闻,终无成德。

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1本章意在“及时勉学”,尤其警戒“後生雖有美質而悠悠嵗月”,但并非一意否定四十五十用功之必要性;如《论语解》:“…雖然,有至扵四十五十而知好學,如《中庸》所謂困知勉行者,聖人猶有望焉”。

2,本章之发明可分两个角度:四十之前,着重“方进之意”;四十之后,强调秀实有终。如《四书大全》:“問:‘後生可畏,是方進者也。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中道而止者也。’朱子曰:‘然’。”

四、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最后我们可以把本章“及时勉学”之主旨,再做具体落实和总结:儒者工夫,及时惜时;少壮之功,圣学之基;四十五十,苗而秀实。勉励警戒,圣心良苦;后学用功,于此深味。

以上是目前对此章的基本理解。请陈赟老师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亦请各位师友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谢谢!

陈赟:

吴老师讲得很详尽了,各位吟颂得也很好!

钱穆云:無聞有兩解:一,無聲聞於世。一,謂其無聞於道。今從前解。

声闻、令闻,是以德音而闻,还是以艺业而闻,有这两种理解。

孔子所勉后生向学,所学何事,与此闻字是否相关?这是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的。

但无论如何解答,此章主题均在劝勉来者励志于学。这一点吴老师所讲已经很到位了。没有特别的补充!

朱熹所云:“以此警人,使及时勉学也”,可谓深切。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诗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本章文义浅显明白,似乎可以如下翻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我们今天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但此段文义,却有不少让人生疑的地方。第一个不太严谨的地方,是后生可畏的“畏”。孔子说后生之所以可畏,是因为他们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问题是,有更大的成就,作为老师不该高兴吗?怎么反倒是负面的情绪“畏”呢?学成君子人格之人,成就仁德,对人纯爱而已,亲近还来不及,怎么会“畏”呢?

第二个令人生疑之处,是“无闻”。孔子追求个人的声誉“名”,但却反对沽名钓誉而得来的名声。对后边这种与实不相称的“名”,孔子称之为“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而在本章中,孔子的“闻”,肯定是既包括“名”,又包括“闻”的,和孔子把这两者做出区分的一贯立场并不相同。

第三个令人生疑的地方,是对年龄和好学的关系。“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是说,如果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哪怕将来再学习,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但孔子自己的态度,确实鼓励在任何年龄都要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四十岁以后就不学习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对周文王钦慕备至,对文王和姜太公的故事,必是耳熟能详。孔子肯定知道太公七十遇文王,在那之前,并没有很大名声的。后来,太公的成就,难道不是让人敬佩的吗?

有这么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论语的作者为什么还要把这段话编到论语里呢?我们需要看看孔子说这段话的具体情境。显然,这段话是对“后生”,也就是年青人说的。说的目的,是让他们好好学习。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就需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远大前程“后生可畏”,但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可畏”了,也许就会觉得不抓紧时间学习也没有关系,时间有的是啊!因此,孔子还得告诉他们时不我待,如果到了四五十岁,再不学习,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了。这就好像大人哄小孩做事,既要给两块糖(好好干,明天给你加工资),又要拿鞭子吓唬着(孩子听话,要不妈不喜欢你了)。半哄半说,自然和纯粹讲道理不一样。孔子哄弟子们学习,是找尽一切理由的:

第一招,用经济利益引诱。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第二招,用其他人的肯定。就像我们今天说“做个好孩子”那样。因为人有一种从众的心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第三招,用学习带来的好处来说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第四招,用以身作则来感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五招:用不好学的后果来吓唬: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熹深明孔子用意,在《论语集注》中说:孔子以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正像马丁路德讲的“因信称义”表面上并没有“行为称义”那样有道理一样,孔子对为什么要“学”,也没有给出一个逻辑上完美的论证,而是针对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劝说、诱导。在路德那里,因为“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因而没有人做得到“行为称义”,即言行谨守神的诫命、律法、典章,因而只要你是真信,全心全意的按照神的诫命去做了,去忏悔了(不管做得好不好,只要是尽力),就能称义。这表面上的不完美,正是其绝大的智慧所在。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参考资料>——

预习资料:

【論語正義】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生謂年少。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o正義曰:“後生可畏”,謂生質獨美也。“不如今”,謂不如今日之可畏也。人少時有聰慧,爲人所畏。至年壯老,學力複充,故人常畏服之。曰“焉知”者,《論衡實知篇》解此文,以爲後生難處是也。《大戴禮 曾子立事篇》:“三十、四十之閒而無執,即無執矣。五十而不以善聞,則無聞矣。”與此文義同。“無聞”,謂無善聞於人也。無聞由於無藝,藝謂所學之業也。《禮 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學貴不失時,故君子愛日也。”胡氏紹勳《拾義》:“人至五十爲老年,是以養老自五十始。《曲禮》云:‘五十曰艾’,《王制》云:‘五十始衰’,縱能加功,進境有限,況《王制》又云‘六十不親學’。五十無聞,更無望於六十矣。據《內則》‘二十博學不教,三十博學無方。’學至有聞,早則定於四十以前,遲則定於五十以前斷流定於五十以後。因直決之曰:‘斯亦不足畏也已。’”皇本“可畏”下有“也”字,“已”下有“矣”字。

【論語譯註】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值不得惧怕了。”論語集註: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焉知之焉,於虔反。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彊,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於老而無聞,則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時勉學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聞,則不聞矣」,蓋述此意。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無聞,則亦已矣。自少而進者,安知其不至於極乎?是可畏也。」

【論語註疏】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生謂年少。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疏】「子曰」至「也已」。o正義曰:此章勸學也。「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者,後生謂年少也。言年少之人,足以積學成德,誠可畏也,安知將來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者,言年少時不能積學成德,至於四十、五十而令名無聞,雖欲強學,終無成德,故不足畏也。

《论语》共读,后生可畏(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