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为网友倾心奉献励志美文,经典语录,美文欣赏,唯美句子。
当前位置: 美文微语录 唯美句子 《朱子家训》:三、勤俭持家 未雨绸缪(一)

《朱子家训》:三、勤俭持家 未雨绸缪(一)

时间:2023-08-29 00:00:25 唯美句子

【原文】

一(yì) 粥(zhōu) 一(yí) 饭(fàn) ,当(dānɡ) 思(sī) 来(lái) 处(chù) 不(bú) 易(yì) ;

半(bàn) 丝(sī) 半(bàn) 缕(lǚ) ,恒(hénɡ) 念(niàn) 物(wù) 力(lì) 维(wéi) 艰(jiān) 。

《朱子家训》:三、勤俭持家 未雨绸缪(一)(图1)

【译文】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的获得是不容易的。衣服上、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要想到它们也是不容易的,其过程都需要一番艰难的劳动才能获得的。

【解析】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体现的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人们吃的食物和穿的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许多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古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唐代诗人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夫在夏天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的呀?这首诗作为儿童启蒙读物,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所以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不能因为自己很富裕而去浪费粮食。

故事链接

1.中国粮食现状:一边进口,一边浪费

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粮食量激增,从1月至10月,中国共进口粮食7250万吨,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的进口量。但另一方面,中国每年餐桌外浪费的粮食大约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为3500万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楚光曾做过推算:我国中等规模以上餐馆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我国各类学校、单位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然而,我国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远非浪费的全部,在餐桌以外的环节——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浪费的粮食数量同样惊人。有数据显示,在农户储粮环节,因条件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损失粮食达400亿斤;落后的粮库储藏方法、运输方式,损失粮食150亿斤;因为“精加工”导致粮食浪费150亿斤等等。

一直以来,“粮食问题”是国家和农民的一块心病。一方面,国家从农民手中购买的粮食价格低,农民一年辛苦劳动,但收入仍然微薄;另一方面,粮食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这两个矛盾是横亘在我国政府和农民之间的重大问题,也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要解决粮食问题,一方面,政府要从以上环节出发,确切解决粮食浪费在储存、运输、加工中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粮食产量、给土地施各种化肥,导致农民生产成本逐渐攀升,土地肥力逐年降低;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粮食,避免浪费,比如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在吃自助餐的时候、在家庭聚会的时候……

只有多管齐下,严格要求自己,粮食浪费问题才会得到解决,巨额的粮食进口资金才可以省去,粮食危机才可以避免。

《周易》中说:“君子以俭德辟难。”意思是说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很好地阐述了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期,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艰难险阻。《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朱子家训》:三、勤俭持家 未雨绸缪(一)(图2)

《左传》中也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当时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不但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还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作是一种恶行。在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人们崇尚的美德。

故事链接

2.朱德元帅的节俭精神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朱德元帅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

朱总司令作为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他并没有给自己搞特殊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爱国将领续范亭曾经这样评价朱总司令:“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无独有偶,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时,难以相信他竟然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他难得的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总司令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朱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总司令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朱总司令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最后,工作人员出面帮助朱夫人解释,说是为了参加活动时穿,朱总司令才勉强同意。

朱总司令说:“旧了、破了的衣服补补能穿”,绝非是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虚话。在给破旧衣服缝补丁上,他还很有心得。抗战时期,有一次朱总司令看到警卫员往旧补丁上缝新补丁,便传授起技巧来:“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补上,才板正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袼褙、纳鞋底。”

一个在补衣服上都有了“讲究”的革命领袖,生活中的俭朴可窥一斑。由此受到大家的爱戴、敬重,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古人常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见古人是把勤俭节约放在一个道德的高度来要求的。而如今,日子越过越好,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朱总司令作为我国最高国家领导人,用其毕生的时间在实践他对勤俭节约、勤劳朴素的诺言。我们敬仰他、爱戴他不仅是因为他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还有他身上散发出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务必大兴勤俭节约之风,自觉摒弃铺张浪费行为,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的良好氛围,要求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油、一分钱的电话费等做起,自觉争做节约的模范。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以节约一大笔开支,为国家解决更多的资源。

《朱子家训》:三、勤俭持家 未雨绸缪(一)(图3)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实践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人,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家庭,难以兴旺发达;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

勤俭节约,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